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王平和:温暖的脊梁


     1980年高中毕业后,16岁的王平和便一头扎进大山深处的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薛坪镇栗林坪教学点。山涧湍急的冷水河里,倒映着他深一脚浅一脚背着学生过河的身影。从教35年,他教过的学生一茬又一茬,他那温暖的脊梁深深地刻在了学生们的脑海里。 

  背着学生过河

  在海拔近千米的薛坪镇西南连绵大山中,有一块不足2平方公里的平地,散住着20多户村民,薛坪镇栗林坪教学点就坐落在这里。 

  学校山背后有一条河——冷水河,两岸各个山坳中分布着10多户人家,每年有6个以上学生在教学点上学。时刻威胁着学生安全的河水,成了王平和的一块心病。 

  2008年的一天,天气晴朗,放学后王平和把学生领到河边,刚要转身离去,学生郑光才不小心掉入河中。王平和一惊,随即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水淹到了王平和腰部,他奋力把学生托起来,咬紧牙关送到了河对岸,望着平安的学生,回头再看那滔滔的河水,王平和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后来每个过河的学生他都亲自背,不再让学生自己过河。 

  更令王平和担心的是下大雨引起的山洪。为了了解天气的变化,2006年爱人卖了几只鸡给他买了一个收音机,让他及时掌握天气变化,以便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后来条件好了,王平和买了电视,一到晚上七点半,王平和就习惯性地打开电视收看天气预报。 

  村民们给王平和算过帐,35年来,他先后背过300多个学生。一批又一批学生在他的感召下,步入了教学点,踏上了求知路。 

  在很多人眼中,王平和是个很“傻”的人。他每年都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各种活动。按照规定,费用是可以报销的,但他一想到学校经费紧张,为了节省住宿费,活动当天他起大早赶到活动地点,活动一结束他就连夜骑摩托赶回家。不仅参加教研活动不找学校报销,就是为学校处理其它杂事骑摩托车跑了多少趟,他也从来没有要求报销油费。 

  把学校当成家

  有人说教学点工作是寂寞的,可对于王平和来说却是快乐的。他的快乐来自于孩子们,所以他把所有的爱献给大山里的这些孩子。 

  由于教学点离医院较远,王平和动员当村医的父亲每学期到教学点为学生免费体检一次,他总是自费购置一些常见的药品免费给生病的孩子用。栗林坪教学点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房,每年都要对屋顶进行翻检,为了节省开支,每年王平和都会请来父亲,父子俩利用周末搬来梯子爬上屋顶,一干就是两天。 

  山里没有人不认识这个坚守几十年的老师,山民们提到王平和纷纷竖起大拇指。2012年9月,镇里因教师缺编,准备把教学点撤并,栗林坪村干部群众不同意,纷纷到镇里“讨说法”,后来主管部门决定继续保留教学点,乡亲们燃起鞭炮庆祝。 

  有个叫徐显平的学生家离学校有15里路,父亲体弱多病,母亲离家出走。做完家务后,他到校的时间已经是早上9点半。课堂上总是哈欠连天,成绩不尽人意。到了中午,徐显平基本没带什么像样的饭食,只是躲在教室里哭。王平和看见后心疼坏了,立即把徐显平拉到寝室去吃饭。而且从那天起,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让所有离家远的孩子都能在学校吃上热乎饭。 

  王平和老师教学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做饭,只能从爱人身上想办法。爱人潘秀英是村计生人员,既要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又要操持家务、忙田间地头的农活,让爱人帮忙,是个不小的难题。但孩子们中午在学校无饭吃的情景,深深地刺痛了他。 

  在他的反复劝说下,爱人终于同意了,义务当起了学生的炊事员,每天中午到学校为孩子做一顿饭。下午上完课,王平和老师要到附近的山上去捡柴,保证第二天孩子们喝上热水,吃上一口热饭。 

  为了进一步改善学生生活,王平和在学校旁开辟了一块菜园,利用休息时间种植一些蔬菜,同时还喂着十几只鸡,让学生免费吃上了可口的蔬菜和肉。 

  执著坚守育桃李

  如今,在贵州做生意已经当上老板的学生王保树,回来看望王平和时,激动地说道:“如果不是老师您严格督促我们学习,我可能早就辍学了,我的人生也将会改写。” 

  王平和老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从没离开过教学点,在教学点既是教员,又是保育员、炊事员,虽然整天忙碌,但学生成绩可喜,每年学生考试成绩都名列全镇前茅。2007年,栗林坪教学点学生达到40人,从学前班到二年级,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兴趣和文明礼仪上都要手把手地教。 

  已经51岁的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和进步。通过不断实践与思考,他探索出管理学生的“三招”:一是针对低年级同学好动的特点,发现“闪光点”激励学生。二是针对学困生和留守儿童,他发自内心的关心。三是用画画、拼图、折纸、泥捏等各种有趣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 

  在教学中,王平和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将教学中的得与失详细记录,并自费订阅了多种教育杂志,常带身边,要求自己以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时俱进地对待新形势。 

  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校园时,王平和又以极大的热情和谦虚严谨的态度投身到高效课堂探索之中,及时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撰写的论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获南漳县二等奖,论文《电化教学在平面图形教学中的地位》、《浅谈数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获襄阳市二等奖,自制教具《钟表认识模型》、《幼儿看图识字卡》获襄阳市三等奖。 

  51岁的王平和老师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可他坚守教学点35年,用自己的爱为大山的孩子谱写了美好的未来。 

  让王平和特别高兴的是,今年政府投资了60多万元为教学点新建校舍,这更加坚定了王平和老师扎根山区教育的信心。他说:“这一辈子,我都不会离开教学点了,不会离开孩子们了!”(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5-06-03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