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李虹霞:做“痴狂”的幸福传递者


     于永正说,她把“老师”几乎做到了极致;雷夫说,她的幸福教室是“中国的第56号教室”。当一个老师长在教室里的时候,她的生命就在这里生发、开花、结果。李虹霞愿做这样一棵长在教室里的“小草”,为孩子们留住春天。

李虹霞:做“痴狂”的幸福传递者 

  在“幸福教室”创建者李虹霞决意离开她深耕多年的山东潍坊北海双语学校,北上京城的那段日子里,无论是对她而言,还是对她的学生而言,都是各自人生中极为艰难的一段时光。

  孩子们不愿意相信,那个曾经可以不吃不睡甚至不上厕所与学生“黏在一起”的老师,那个曾经为了学生与校长争得面红耳赤的老师,那个经常将学生带到家里住宿、辅导的老师,那个一直弯着腰给学生讲故事的老师,怎么能说走就走?

  幸福,仿佛一夜之间就要溜开,恐惧与失落让许多无法释怀的孩子,竟不约而同在博文开篇写上3个字:“我恨她”,跟随其后的是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因爱生恨的故事,原本不只限于情侣之间。

  “那几天,几乎是童年里最灰暗的日子。如果童年是一杯装在高脚杯里的果酒,那么,那段日子一定是其中无法释然的苦涩。”一名学生悄然写下这样一段话。

  学生宇在作文中写道:“虽然作文题上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不允许写出真实姓名,但我一定要写——李虹霞!即使得零分,即使被批评,我也要让你们知道这个最伟大的教师!”

  了解了她的故事,就会知道,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的“她把‘老师’几乎做到了极致”,绝非虚言。

  参观了那间教室,就会知道,美国最佳教师雷夫将其称之为“中国的第56号教室”,亦非溢美。

  今天的李虹霞,尽管心中一直对那一次别离心存内疚,但是,人生路上谁能没有遗憾?她能做到的,就是不论身处何方,她都将继续做一名好老师,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继续播种耕耘,创建自己的“幸福教室”,将幸福一直传递下去。

  “别让孩子回头痛恨教育”

  李虹霞说,如果不是成为一名教师,她或许会是一名记者、主持人、律师,或者是老板。她可能会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但却很难收获今天所拥有的无处不在的幸福与踏实。

  十几年前,就读于师范院校的李虹霞和许多同学的梦想一样,曾经期待着“冲出围城”、“逃离教育”,去电视台、银行、报社等时人眼中的好单位。但是,在她到学校实习站上讲台的那一刻,看着台下那么多双澄澈的眼睛、那么多张灿烂的笑脸,她的心里忽然一暖,一种迷恋油然而生。

  “教师这个职业,仿佛对我有一种天生的魔力。”李虹霞后来在《创建一间幸福教室》这部书里写道,自己是“撞到了喜欢的职业”。

  只是,那时的李虹霞想不到,笑脸与鲜花并不是每间教室都会有的。20岁大学毕业,还是一个懵懂害羞的小姑娘的她,先后到了一所职业高中和一所技校任教。

  想象中可爱的学生、良好的学风、优雅的教学,这里统统没有。她面对的是一群中考失败者,不爱学习,却爱闹事。不知道什么时候,学生就在粉笔盒里放进去一只毛毛虫,吓得她花容失色;推开教室门,上面会掉下一只扫把,正好砸到她头上;班里没有人好好上课,动不动会有人起哄、尖叫、打架……时至今日,李虹霞回忆起这些仿佛在电影里才会有的镜头,仍有些“心有余悸”。

  但除了害怕之外,李虹霞更多的是疑惑与痛心——这些接受了近10年教育的“大”学生,为什么如此讨厌学习、不会给人起码的尊重?如果追问他们的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会有怎样的答案?

  在别的教师摇头叹气,只顾“自扫门前雪”的时候,李虹霞却始终心有不甘。她坚持每天跟着学生一起跑早操,哪怕不是自己的任务;她每天认认真真备好课,想尽办法让学生多学点东西;孩子们实在不愿意听课,她就陪着他们聊聊天,或者给他们读篇文章;在校舍改造劳动期间,别的教师只是在一旁指挥学生干活,李虹霞却亲自抡起镐头干活,给学生倒水、系鞋带……在漫长的陪伴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渐渐融化了。

  一次,几名学生因为有过节,招来社会闲散人员在学校大打出手,李虹霞忽然有了胆量,把学生护在身后。事后,她惊吓过度,告假回家。学生们以为她不再来上课了,几名学生代表骑自行车20多里到她家看望,捎来班上学生的道歉信,诚恳地向她表示歉意,希望她能回去上班。

  职业学校里,不同专业的学生总爱互相比较和议论教师。其他班级的学生私下里对教师多有埋怨,而李虹霞班上的学生总是特别维护她,无论走到哪里,总会骄傲地说,我们的老师最漂亮、最好。

  在李虹霞的心里,这些孩子尽管经常无法通过考试,但头脑灵活、生活能力强、重感情,原本可以成为更有担当的栋梁之材。是什么阻碍了他们的成长?李虹霞反复思量,得出的答案是——

  他们的生活能力是自己锻炼摸索出来的,但极差的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却和老师的教有极大关系。

  某一天,李虹霞收到学生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拆开一看,“祝您生日快乐”6个字里有两个字都写错了。她开玩笑地问学生,怎么这么简单的字还写错了?学生很不好意思,憋了半天,说:“这不怨我,以前老师根本不教我!我大多数时候是罚站在教室门口或者办公室的。”

  那一刻,李虹霞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到小学去!

  “我想做一名启蒙教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别让孩子回头痛恨教育,这事儿‘想起来就很美’。”李虹霞说。

  幸福教室里没有恐惧

  小学教师与高中教师到底谁更累?多年来两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争论的结局是,只要想负责任,都不轻松。无怪乎在得知李虹霞将要转赴小学时,一名邻居告诫她:“要是你到小学当了语文教师,就好比一头驴上了套,你就年复一年地转吧。”

  李虹霞付之一笑,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令她欣喜的是,一进教室,她就看见了孩子们阳光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眸,也激起了她“成为一名学生真正喜欢的老师”的简单梦想。

  2009年,李虹霞来到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享受潍坊教育的沃土滋养。时任校长高峰为她开通“绿色通道”,不需要开没用的会,不用写没人看的报告。放开手脚的李虹霞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要让教室里没有恐惧”,一直致力于改造教室的她,终于开启了“幸福教室计划”。

  在《创建一间幸福教室》的描述中,这间教室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讲台,只有开放式的老师办公桌;没有让孩子生厌的作业,只有主动承担的“工作”;没有等级分明的“班干部制”,只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核心成员”和“每日班主任”……教室的四壁都是学生展示的空间,周围满是书架、绿植,还有互相交换礼物的博古架。每一个角落,都是教师、学生和家长精心布置的爱心空间。

  在这间教室,李虹霞给了孩子们所有的爱。而这种爱的方式,又绝非空洞的说教与一味地给予。从着眼于兴趣的培养、促进习惯养成的起步课程,到尊重规律、潜心修炼的慢板课程,再到快板课程、散板课程,李虹霞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开发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幸福课程,让孩子在课程的浸润中慢慢生长,直至开花结果。

  这样的教室,学生能不喜欢吗?当然,比教室本身更吸引人的,是几年来发生在幸福教室里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李虹霞始终关注着每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小细节,她一一都记录下来;多年来,这些累积的小故事形成了一摞厚厚的书稿,也成为李虹霞教师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笔财富——尤其是那些最需要关注的“弱者”。

  学生小华聪明勤奋,读书很多,一直是乖孩子。但他的弟弟小彬却不爱学习,总爱欺负人。有一天,小彬面对家人的责难,气愤地说:你们总说我不好,说我哥好,那是因为我没有遇到我哥那么好的老师!

  果真如此?考虑再三,家人专程把小彬从200里之外的淄博送到了潍坊的幸福教室,交由李虹霞。

  初入班级时,在同学的记忆中,小彬“带着凶气、满脸横肉”。他不爱读书,爱吃零食,卷子上总是涂得乱七八糟;写作文逻辑不通,经常写到第三句话就无法继续,为此气急败坏地撕掉作文纸;还喜欢闹事,和同学打架。有一次,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到幸福教室授完课,摇着头说,小彬恐怕是“孔子来了也教不好的学生”。

  但李虹霞不会放弃。为了激起孩子读书的热情,在小彬入班的第一天,李虹霞当着全班孩子的面介绍说,小彬来自书香门第,相信他的到来会给班级带来读书的热潮。小彬听了这话,尽管心中惴惴,但仍十分高兴。接下来,小彬哪怕读不进去书,也假装看几眼。下雨天,李虹霞将他带到家里,让儿子给他讲故事。从《明朝那些事》到《三国演义》,小彬听得如痴如醉、夜不能寐。第二天,他找到李虹霞说,老师,我也能读这些书再讲给大家听吗?李虹霞鼓励他,只要肯坚持,一定能。

  在李虹霞的陪伴与指导下,大量的阅读与坚持写作,让小彬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有一天,哥哥小华给李虹霞打来电话,不解地问:“李老师,你到底给他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他现在回家可爱看书了!”不仅如此,如今的小彬还爱上了写作,在《我们的语文老师》这篇作文中,他写道:刚来时,我早已陷入绝望的境地。李老师给我们买了许多书,我一看就喜欢上了。没想到读书这么好,我从此爱上了读书。

  于永正看到这篇文章后,欣喜地批道:很高兴,终于看到你的大转变,很惊喜!李老师好哇,不要忘记恩师。

  幸福教室的孩子们当然不会忘记他们的李老师。

  学生小含因为父母工作关系调动,不得不转学到杭州就读,但离开了幸福教室的她,始终对李老师恋恋不舍,她说,“回到杭州,我几乎每天都会做幸福教室梦”。看着女儿如此眷念,一年后,小含的妈妈放弃了工作,带着她重回幸福教室,让小含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幸福感。

  有几年,李虹霞跨年级教两个班级。一个学期初,高年级的学生家长在得知李虹霞将要只教一个低年级班时,全班学生家长都急了。众家长联名写信强烈要求她留任,学生甚至放言“你要不教,我便不读”。无奈,学校只好请李虹霞继续受累,同时带两个班。

  但只要与学生在一起,李虹霞就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于永正说,倘若离开学生,很难想象她会怎样生活。离开幸福教室的那段日子,李虹霞按捺不住心中的挂念,网络传情,她在博文中写道:“无法一个个问起,但是,哪一个都是我永远的挂念!你们注定是我今生最难以忘怀的一群天使。”

  成为那个手持鲜花、满眼阳光的人

  “每一个关键时刻,给孩子的肯定、帮助,可能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李虹霞一直认为,“在合适的时候给学生合适的东西很重要”。所以,近年来,她从来都不敢懈怠、不知疲倦。

  也正是这种一直向前的闯劲,让李虹霞内心变得强大,内蕴变得深厚。她不喜欢逃避任何困难与挫折。

  有教师听了李虹霞的课,连连摇头——你看她朗读得那么好,我哪有那水平?我不行!你看她挑选的音乐那么合适,我去哪儿找?不行!你看她读过那么多书,我哪有那么多时间?不行!你看她的空间多大,我哪里有这样的自由?不行……

  “他们不知道,我的朗读是练了多少年才练好的,我选的音乐是从几百首曲子里精挑出来的,我以前也不爱读书,是从事小学教学后才开始大量阅读的!”李虹霞笑着说,“所有的事情,不是等都准备好了才开始,教学相长啊。”

  刚踏入小学语文教育的大门时,李虹霞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近乎疯狂地阅读各类教学文章,后来甚至萌生一个想法——拜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为师!在她几经软磨硬泡后,于永正感念她的诚恳与努力,居然正式收她为徒。

  李虹霞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经常打电话向师傅请教语文教学中的各种难题,有时一打就是一个小时;她将师傅的朗读用录音笔录下来,逐字逐句模仿到凌晨……甚至有一次,当她得知师傅要到山东省东营市讲学,她从高速路口半路“劫车”,就为了让师傅给她指导读一首小诗。当两个人在高速路口比比划划、深情朗读时,许多车主都摇下车窗,仿佛看到了外星人。

  于永正甚至送李虹霞一个外号——“拼命三郎”,并说,“追求完美若此,追求至善若此,岂能教不好语文?”

  李虹霞的“拼”还不仅限于此。当她同时带两个年级的语文课时,一周24个课时,常常要来回在两个班级之间奔跑。“办公室在3楼,一年级在1楼,四年级在4楼,我下课后根本来不及与人说话,甚至来不及上厕所,就要赶往下一个班级。”李虹霞说。

  白天,李虹霞没有午休,当孩子们都去吃饭时,她要把所有学生的作业都批改完才去简单吃两口;晚上她还要同时管理两个班的博客和自己的博客,常常忙到深夜。

  学生也体谅她的辛苦。一次,李虹霞给一年级学生上《我要变》这堂课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我要变成一条围巾,给老师戴上;我要变成一颗药丸,给老师润润喉;我要变成一个马桶,让老师可以方便上厕所……孩子的话,让李虹霞哭笑不得,却又备感温馨。

  正是在不断地逼迫自己前进的路上,李虹霞从起初的一名普通教师,4年多就迅速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

  而在苦学之中,李虹霞从一个模仿者,逐渐成为一个创造者。李虹霞如今所取得的成果,关乎勤奋,也关乎天赋。她自创的“统合教学法”,还原了一个整体而且与其他学科有机联系的“语文”,获得全国目标教学特等奖;她的幸福课程成就了一批在书法、乐器、朗读、讲演等多方面素养出类拔萃的学生。李虹霞书写的幸福教育奇迹,一度让美国最佳教师雷夫摇头表示“不相信”,他猜测幸福教室“不是一个班级”,而是由各个班抽调的优秀学生组合而成。

  一路行走,如今的李虹霞,又面临一次新的幸福征程。当她从北海双语学校调至北京的“牛校”——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回望来时路,她开始重新思索自己的教育之路,并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追求。

  痴狂。她说,为了学生真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善良。她说,无论到哪儿,我坚信与人相处只需要付出真诚与善良,而不需要技巧。

  天使。她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教育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教师就要成为那个手持鲜花、满眼阳光的人。

  “一个视教育如生命的人,爱学生如己出的人,她所从事的教育会无比璀璨。”于永正坚信,爱徒李虹霞正行走在一条光明的坦途上,而且将愈行愈远。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5-08-17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