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斌是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竹坝农场竹坝学校的体育教师,已经教体育40多年了。工作给他很多回馈,比如尽管已经银发满头,但74岁的他依然身材壮实,还比如他有很多年轻人当朋友。
不过,这些年轻朋友却常常笑他。
笑他的“土”。
“土”最直观的体现在衣着上。都2015年了,他一上训练场,还是一身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秋衣式运动装,让人有穿越的感觉。
“土”还体现在他给学生做的教学工具上。一根铁棒,串起两块圆形石头,这就是学生训练用的杠铃。鱼网改造成球网,在墙边的小网兜里挂起两个排球,这就是学生练习扣球的“家当”。这些“家当”已经用了二十多年,现在还在用。
但是,温文斌对此毫不在意。因为,他带的都是普通学生,几年下来,学生个个能跑能跳,一参加比赛,常常拿名次。学生们热爱体育,崇尚体育。
这是一所不招特长生的学校。这是一个凭“土”取胜的体育教师。
“土”理念结出硕果
温文斌1941出生,是印尼华侨。当年,温文斌在印尼生活还不错,父亲在当地也有些产业。18岁那年,他响应新中国号召,匆匆背起行囊,回国参加建设。后来,辗转广州等地,他来到了厦门同安区竹坝农场,并在竹坝学校任教。
那时,竹坝学校是归侨子弟学校,学生来自东南亚不同国家。温文彬从小只会讲客家话,一进学校,就面临语言障碍。他首先学会了一口较为标准的普通话,接下来几年,他除了教语文课,还兼教体育,并且吹、拉、弹、唱样样能行,成为多面手。到了1972年,不是体育科班出身的他,成为专职体育教师,经常要负责将近10个班的体育课教学。
当了体育教师,温文斌就开始琢磨要在学校普及各种体育运动。他从零开始,教农村娃踢足球,后来又组建了排球队、篮球队,他还教孩子们打乒乓球。为了能提高水平,他常常往市体校跑,向专业教师请教。
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常常抱怨升学压力大,不敢大举抓体育。三大球平时玩玩可以,但是要想和升学挂钩,还得走“半专业化”道路,上大训练量,外加找到好苗子。这都限制了三大球在学校的开展。
到了温文斌这儿,情况却变了。
“唤起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最重要。”温文斌说。
他教孩子打球,从来不以把他们培养成专业运动员为目标,他对“功利性”不感冒,就是要让孩子们爱上体育。他说,孩子打球一是要锻炼身体,二是要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在集体活动中增加友爱。
所以,他选起队员来,和一般的教练不一样。他选排球队员,从来不设门槛,既不测身高,也不量手指长度,只要学生感兴趣,哪怕身高只有1米6,照样可以进球队。前不久参加2015年福建省少年排球锦标赛的9名队员中,就有两人身高不足1米7。温文斌说,打排球也不一定要个高才管用,小个子也有用武之地。
他只管调动学生的兴趣。其实,学校体育不要功利,要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体质,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有点“土”的话题了。但是,温文斌就认准了这个理,还偏偏把事搞出了名堂。
厦门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厦门的中心城区,绝对不缺少现代化的排球馆。两相一对比,竹坝学校的条件明显寒酸。学校没有标准的体育馆,也没有专业的排球场,但这里的孩子在排球上所取得的成绩,却让城区的同龄人为之汗颜。全市中学生比赛女排十连冠、男排六连冠的荣誉都花落竹坝学校。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没有招特长生,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数只有700多人。
也就是说,从如此小的基数中选拔出队员,靠的是全面普及。这就是温文斌的“土”理念结出来的“果实”。
“最不严厉”的教练
人们已经习惯看到教练呵斥队员,高声指挥,仿佛只有激情澎湃才是他们的风格。但温文斌却不是这样,他似乎是“最不严厉”的教练,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温文尔雅。
无论是学生的动作没做到位,还是出现失误,温文斌总是不急不躁,慢慢地跟学生讲。初中生往往在叛逆期,但这些孩子一进球队,却看不出一个“犟”的。校长蔡青育说,温文斌跟学生很“亲”,所以大家都服他,再调皮的学生在他手下,都会变乖。温文斌则说:“我可不想用一张臭脸,把学生吓跑。”
温文斌的日程常常排得满满当当。早上7点,他会为住校的学生准备早点,泡好咖啡、麦片,备好饼干。接下来,他带着学生练球,再为学生张罗午餐。晚上,他还要为住校的学生做晚餐,照料他们休息。蔡青育说,温文斌的老伴前两年去世,他也没有儿女,现在,学校和学生成为他全部的精神寄托。
除了教孩子打球,温文斌还向学生传递节约的精神。即使是在校外参赛后,喝完的矿泉水瓶也不丢弃,而是统一带回学校,这已经成为球队的一个规矩。这些瓶子被放到储物间里,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温文斌会找个时间把它们卖出去,钱都用到了球员身上。初二学生家长蔡先生说,孩子以前花钱大手大脚,到排球队后,连一块钱都知道节省。
“在这里读书,你就会爱上体育,你就会感恩温老师,你就离不开竹坝。”学校体育老师李丽明说起自己当年在竹坝学校读书的经历,还是会眼含泪水。她说,自己也是农村孩子,从小就跟着温文斌学排球,大学毕业后又考入师范大学,专业还是排球。2014年大学毕业后,她参加全市教师招聘,顺利通过层层考试后,她马上选择回到偏远的竹坝,跟着老师一起教排球。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的刘剑和闽南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彭其博也都是学校排球队的老队员。他们已经从竹坝毕业,但还是会经常回来,教学弟学妹们打球。
他们说,回竹坝打球,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要想练球,功课不能退步
在学校的排球训练室里,贴着全体队员的成绩单,列着队员们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以及在全班的排名。如果某一名队员进球队后,成绩排名有下降,第一次会被“黄牌警告”,第二次就会被“红牌”请出球队。也就是说,要想进球队,学习不能退步。
这一点让学校的班主任们很赞赏。球队的孩子学习往往更努力、更自觉,因为一旦从球队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面子挂不住。而学习有进步的孩子,温文斌会在总结会上提出表扬。对竹坝学校的学生来说,能进排球队,已经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
蔡青育说,在当前条件下,家长要放心让孩子练球,必须保证孩子学习成绩不退步,所以暑假训练期间,大多数学生都带来了课本和作业本。训练之余,他们都会写作业,复习功课。他说,学校这些年重视体育,但在各项教育质量监测中,以及中考成绩方面,学校在全区的排名还不错。
现在,学校每个班都有排球队、篮球队、足球队,而且四分之三的学生都是队员。放学后,竹坝学校的操场永远是热闹的,三大球飞舞,学生叫喊声不断,这所农村学校,总能奏出运动的乐章。
现在一些有学生参与的比赛,往往观众很少,这其中一是怕学生看比赛耽误功课,另一方面是怕观众多了,安全和秩序不好保障,在这种局面下,场上队员的比赛热情也会大打折扣。温文斌说,我们不能让学生只是从体育频道上认识体育的精神,体育需要体验。“在我们这些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体育是最廉价的培养综合素质的途径。搞音乐、舞蹈、美术,我们师资和本钱都不够,学生要有综合素质,不能只会读书和考试。”温文斌说。
本来在2001年,温文斌就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他选择继续留校教孩子打球,并且不要退休金以外的工资。那时,有一些城里学校高薪聘请他,他婉拒了。他说,让农场的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样,个个成才,才是他的梦想。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