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致敬2015年度深耕在乡村教坛的教师们


      2015年,可谓乡村教师年。无数教师在给我们的来稿来信中,欣喜相告:乡村教师的春天来了!

  是啊,即将过去的2015年,对于中国几百万乡村教师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并载入中国教育发展史册的年份:这一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出台了,乡村教师的工资、绩效、职称、待遇、地位正在获得持续、有保障的改善和提升。

  这一年,“教在乡村”栏目精准聚焦那些深耕在乡村教坛最基层的园丁们,我们采访的足迹遍布深山、库区、海岛,报道了33位乡村教师和一个乡村特岗教师群体、一个大学生支教群体。尽管他们只是中国乡村教师的百万分之几,但是,透过对这些教师的观察与解读,我们读出了中国乡村教师这个平凡而特殊的群体共同的“时代特征”:

  热爱,面对大千世界的纷扰诱惑,他们不改初心,矢志教育;善良,面对最需要帮助的留守孩子,他们义无反顾,选择留下;坚韧,面对贫瘠的工作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筚路蓝缕,苦乐不移;智慧,面对复杂的学情、校情和风土人情,他们心如明镜,大道至简;进取,面对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他们不甘落后,痴心教改……

  教在乡村,不再是被动的坚守;教在乡村,不再是落后保守的代名词。乡村教师,正在点燃一个个乡村娃的梦想,点亮一座座村庄的文明。岁末,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些最可爱的人,感受他们身上那份爱的深沉。他们是乡村教师,他们为自己代言!

山东省临沭县张褚林小学

郇庆交:爱在“不言”中

  今年58岁的郇庆交,是山东省临沭县张褚林小学的“活化石”。他在这里工作了38个年头,当了近30年的民办教师,几乎年年被评为“镇优秀教师”,也多次获得“县优秀教师”、“县优秀教学奖”。

  十几年前,老郇转正成为公办教师。这让他格外激动,工作劲头更足了。可就在2006年下半年,老郇患了喉癌,做了声带切除手术,说话仅能发出“嘶嘶”的气流声。

  说不了话,怎么上课?老郇让老伴帮忙,他每天晚上把第二天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让老伴对着录音机录下来,第二天到课堂上播放。听着老郇勉强能发出的“嘶嘶”声,看着他急得嘴边起了疱,许多学生眼里含着泪。从此,即便班里最调皮的学生,在他面前也乖了不少。

  如今,不上课的老郇成了学校实验室和图书室的管理员。生性内向的他原本就话不多,如今不能说话了,更是埋头做事。他义务当起学校的校工,修缮门窗、平整操场、侍弄花草,哪里有活儿,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他把对这个校园的挚爱,深深藏在他无言的一举一动中。(2015年1月7日,第549期)

河北省任丘市娄尚双中心小学

董东升:课堂上的乡野情

  80后乡村教师董东升,最近出名了。他的一节美术课,荣获了全国美术优质课一等奖。董东升的这节课,没有电脑、没有视频、没有多媒体,靠的只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团泥巴。

  董东升在师范学的是美术教育专业,农村美术课的现实是,孩子们连上课用的美术用品都买不起。董东升上课只能就地取材。在他看来,这里遍地的黄土、泥巴、秸秆、荷叶等,都是大自然对农村孩子的恩赐,具有城市教育不能比拟的优势。于是,他的美术课从来不限主题、不限形式。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画面,在创作上要给学生自由。

  董东升在学校其实是语文教师,美术课只是“兼职”。歪打正着的是,农村教师多科教学的现实反而给他提供了学科整合的机会。他在语文教学中教书法,就地取材制作教具、创编游戏,和孩子们一起用泥巴捏塑故事人物。他制作的课程教具连连获得县、市大奖。

  董东升现在又开始了校本课程的探索,他的理想是通过校本课程和农村社区文化的整合,把学校建设成乡土文化的连接中心。(2015年1月28日,第552期)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小返乡联校

苏秀荣:静静地做好老师

  一张娃娃脸、言语间带着几分腼腆,眼前的苏秀荣,让人很难把他和“全国模范教师”、“山西省特级教师”这样的头衔联系在一起。1995年,苏秀荣毕业分配到太原市小返乡,做了一名教师。虽说小返乡地处省会,但实际上深藏于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生活条件很艰苦,至今仍然有许多村民住在破旧的土窑洞里。因此,愿意留在这里教书的人并不多。而苏秀荣不仅安心留下了,而且一干就是20年。

  小返乡的学校是70年代末修建的瓦房,教学环境艰苦。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只有4名男教师,他们既当教师,又当搬运工、电工、暖气工、修理工。不同于其他一般偏远乡村教师的随遇而安,苏秀荣在业务上对自己要求很高。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一边忙教学,一边抓学习,相继取得了专科、本科学历。

  凭苏秀荣的教学业绩和声望,他有无数次调到条件较好的学校的机会,但是他说:“在哪里都是教书,我只想静静地做个好老师。”(2015年3月4日,第555期)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高桃花坞小学

王春生:带上父亲去教书

  石门高桃花坞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春生从池州师范毕业后就来到棠溪,开始了他的乡村执教生涯。

  石门高地广人稀,学生早出晚归,中午大多在学校食堂就餐。为了做好学生的后勤保障,王春生动员妻女举家从80多公里的老家搬到桃花坞,以校为家。2007年,全区教育布局调整,学校减员裁班,6个教师先后调离,唯独他在坚守。在这里,他既是全能教师又是半个保姆,每天生火、热饭,为孩子们全天候供应热水。

  王春生是家中唯一的男丁。按照农村的风俗,儿子赡养父母责无旁贷。一边是老父亲和妻女,一边是求知若渴、纯朴可爱的山里娃娃。面对这两难选择,王春生想出了两全之策:他将老父亲接到学校,既方便照顾老人,又便于安心乐教。如今,老父亲跟他在石门高已生活了10多年。(2015年3月11日,第556期)

辽宁省西丰县营厂满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碧玉分校

宋祥:甘做乡村“摆渡人”

  由于河水的阻隔,太平沟屯至今没能通上公路,孩子们出村上学成为老大难问题。为此,村里设立了只有一个教师的教学点。

  宋祥是土生土长的太平沟人,1983年1月,乡里招聘民办教师,高中毕业的宋祥被录取了。从此,宋祥在太平沟屯当起了17个学生的孩子王。那时的学校设施简陋,宋祥自己动手钉课桌椅,刨平木板刷上墨汁当黑板,手编土篮子当撮箕……在宋祥的努力下,太平沟屯没有一个孩子辍学,还吸引了许多外地亲友的孩子来这里读书。

  1993年,宋祥调到了离家6公里的三益村小学,礼泉河仍然横亘在孩子上学的路上。宋祥上山砍来8米多高的松木,独自在礼泉河上搭起了一座简易桥。洪水高涨期,简易桥总会被河水冲走。等洪水消退,宋祥就继续搭桥。

  2001年,宋祥又被调到离家5公里外的碧玉村小当班主任。乡间小路上,宋祥骑着老式二八自行车上下班的身影已经成为村民们最为熟悉的风景。(2015年4月29日,第563期)

河南省巩义市夹津口镇之朴中学

王旭延:女汉子的修炼史

  王旭延说,自己在乡村四年的教学生活,与其说是“一个新教师的成长史”,不如说是“一个女汉子的修炼史”。学校领导和学生们似乎一直在寻找她的承受底线。

  王旭延最想教的是语文,可是,她第一年的工作居然是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乡村学校根本不按专业安排课程,缺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她只好课下用功,自己学会之后再给学生讲。课下批改作业,每天都有一种要累死在作业堆里的感觉。

  第二年的工作还是“双班英语”。为了在学生面前“立威”,她自己动手修扫帚、修凳子,修门修窗;为了“立威”,她先当爹后当妈,严中有爱。这一年,因为立了威,学生的纪律很好,成绩也是整个年级最好的……

  第三年,王旭延当上班主任,班上“小鬼”天天捣乱,在过了半年以泪洗面的日子后,终于荣登“封神榜”,被学生恭称为“最厉害的小主”;第四年,王旭延爱上了拍照,她给学生拍了近千张照片和几十个视频。学生们最爱的事就是和她一起分享这些珍贵的镜头。 (2015年5月27日,第567期)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镇陈楼小学

宋玉贤:以文学启蒙乡村少年

  宋玉贤1988年从运河师范学校毕业来到陈楼小学执教后,就再也没离开过。该校与镇区相距七八里,中间隔着沭河,学生大多家境贫困,一半以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宋玉贤十余年带着孩子们读书写作,以文学启蒙一个个乡村少年的求知之旅,矢志不渝追逐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2005年3月,他办起了《春笋报》,引领学生读书,鼓励学生写作。《春笋报》每月出一期,每期刊发30篇文章。从审稿、编辑到校对、发送,事无巨细,都由他一人完成。这么多年,他不知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从不计较报酬。每一期《春笋报》出炉,他都会给孩子们颁发“刊稿纪念证”,并在学校宣传橱窗大张旗鼓地宣传。平时,他引领学生观察自然,探访社会,思考生活。十余年来,他指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300余篇,获奖200余人次。(2015年8月12日,第578期)

贵州省大方县牛场乡果宝小学

朱光俊:建最好的乡村小学

  从1977年高中毕业到凤山小学代课开始,朱光俊38年里只做了两件事:当一名普通的农村学校教师和校长。但是,就为了做好这两件事,他付出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华。

  1981年,朱光俊参加了大方县民转公和全县经营管理干部考试,两个考试成绩都是全县第四名。从政还是从教?朱光俊最终选择了做一个清贫的教师。

  2003年,在果宝小学当了10年校长的朱光俊,为了改变学校破旧不堪的面貌,决定和7名教师一起,联名贷款办学。他变卖自己的房屋、土地和他母亲的寿材,甚至把女儿出嫁的彩礼钱也投入到学校建设。如今的果宝小学,已经成为贵州省绿色学校、毕节市首批市级“规范化办学示范校”。

  再过两年朱光俊就要退休了,但他却说:“我要向组织申请干到2022年,我要把果宝小学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乡村学校,我要陪学校过完百年校庆再休息。” (2015年8月19日,第579期)

湖南省涟源市渡头塘镇康铭小学

吴丽华:村小里的特级教师

  2009年,吴丽华从安平镇路馆小学调到杉山小学,村民闻知,100多人骑着摩托车、开着拖拉机追上三四公里,扯住她不准走;2012年,吴丽华从杉山小学调到更偏远的康铭小学当校长,杉山小学村民集体包车来到康铭小学请求吴丽华回去。

  娇小的个子,温暖的笑容,漂亮的短裙,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得多的容貌,这就是吴丽华,村小里极其稀罕的特级教师。

  35年来,吴丽华坚守在心的一句话:每个到我这里来的学生都是我的孩子。而在学生们眼中,她是最可亲的“吴妈妈”。为了照顾好学生们,吴丽华承担起家长的责任,甚至还学会了中医按摩。一个星期至少两次家访,也是她35年雷打不动的习惯。她当康铭小学校长短短3年,学生人数激增,连在城区就读的学生也都纷纷转学过来。

  吴丽华说,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教师是关键。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全县成为品牌课程。 (2015年11月4日,第590期)

湖北省南漳县城关镇张营中心小学

郭秀:在山村“秀”出青春

  2010年5月,大学毕业、持有英语8级证书的郭秀毅然报名到南漳县李庙镇庄庙小学资教。

  学校环境的恶劣大大超出郭秀对乡村学校的全部想象。全校十多名教师中,只有她一人是女性。郭秀带全校的英语课、音乐课、信息课,还负责学校少先队、女生陪护等工作。山里孩子学英语没有语言环境,郭秀想出了快乐英语教学法。郭秀开创了这所山村学校的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趣味运动会,第一次乒乓球比赛,第一次文艺汇演,第一次户外采摘……

  不久,县教育局又给学校派来了和郭秀同龄的资教男教师张龙。两个年轻人一起交流上课经验,琢磨教学,一起做饭,一起养猪、种菜,一起家访……郭秀和张龙相爱结婚了。2014年,郭秀和张龙被评为襄阳市“十大乡村好老师”,县教育局将小两口调到城关镇张营中心小学,郭秀任教学副校长。在这里,郭秀更忙了,她开始研究新课改,开始了更大的教育梦想。(新闻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6-01-04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