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邱成国:天山之南的教育“侠客”


    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侠”意味着责任与担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校长邱成国,则是一名将“家国情怀”注入教育事业的“侠客”。

  打造疆地“华山”品牌

  邱成国所在的华山中学位于天山之南、昆仑山之北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库尔勒市内。华山中学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二师。农二师在当地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而以农二师原名“华山部队”命名的华山中学也渐渐成为了南疆之地的教育担当,这与校长邱成国的办学思想不无相关。

  在教育界有这么一句话:“特色是一个学校生存的生命线,无特色就无法生长”。把一所学校办成什么样,让这所学校具备什么样的特色,这是指引华山中学办学的根本问题。在邱成国看来,“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奠基,让孩子们既具备浓浓的本土情怀,又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一所学校、一名教育人应有的担当。在邱成国校长的带领下,华山中学已发展成拥有8000余名学生,600多位教职员工的12年一贯制省级示范性优质学校,教育质量在南疆地区首屈一指。

  但邱成国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优、做强华山中学自身,多年来,他一直探索构建南疆兵地一体化基础教育发展网络。具体而言,就是围绕自身实践将教育的社会责任具体化和系统化地加以落实,在课程体系、文化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整合,在做好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外延拓展,主动帮助和带动更多学校共同担当起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到目前为止,华山中学已经与南疆50余所中小学签订了援建协议,从学校当地、第二师内部、南疆兵团范围、南疆兵地跨区域四个层次,建立稳固的网络架构,辐射全疆各地。

  经历多年的发展,华山中学在库尔勒、巴州、兵团乃至新疆享有了很高的社会声誉,形成了特有的“华山”品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发挥教育维稳作用”已经成为华山中学的一张名片。

  修炼教育家型校长“内功”

  成为教育家,是每一名教育人的梦想,邱成国也不例外。顾明远先生认为:“凡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成熟的教育经验,有自己独立的教育思想,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并为教师所公认者,可称为‘教育家’。”在邱成国的记忆中,自己离这个目标更近一步是在2015年。

  2015年6月25日至7月3日,邱成国在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参加第一次集中研修。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是承担“校长国培计划”——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任务的8个培养基地之一。中心一直致力于培养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能够在基础教育事业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家型校长”。在2015年,培训中心开展了七次主题研修活动,助力名校长办学能力的提升和办学思想的凝练。

  在培训中心研修的时间里,邱成国需要呈现自己的办学实践情况、办学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办学实践的需求,陈述自己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优势、劣势与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中心采取导师与名校长双向选择、集体培养的方式,为邱成国聘请了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邱成国与导师结成学习共同体,未来三年为达成培养目标而共同努力。

  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邱成国的办学实践与思想,更好地帮助其凝练自己的教育思想,2015年8月6日至9日,培训中心组织包括邱成国校长导师在内的专家团队赴华山中学调研。专家们到若羌县学生家中走访,到和田十四师皮山农场学生家中走访,看望与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被华山中学的帮扶活动所感动,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表示:“江苏省天一中学与华山中学将进行全面深入的合作,为兵地教育融合发展添一把劲。”

  2015年8月8日,“邱成国名校长工作室”成立。“名校长工作室”是以名校长为带头人,引领地区中青年校长成长,推动区域校长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校长国培计划”——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在培养名校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邱成国构建南疆兵地一体化基础教育发展网络的教育理想开始落地生根。

  助燃红枣之乡教育火种

  2015年高考成绩公布后不久,华山中学和农二师党委收到了来自红枣之乡若羌县的三封感谢信:“感谢兵团党委支持地方发展的好政策,感谢二师党委、华山中学无私的支持和帮助……”“若羌县2015年高考成绩喜人,这是二师党委大力支持和华山中学无私援助的结果……”“感谢华山中学对若羌县中学的支教援助,开展联合办学……”三封信言辞恳切,满载着若羌县干部群众对华山中学教育援助的谢意。这是“邱成国名校长工作室”引领地方教育优质发展的一次实践。

  若羌县是我国县域面积第一大县,也是著名的红枣之乡。“红枣经济”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可红枣富县却带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后果:农民“口袋”富了,脑袋却没随之变富。一方面,一些家长因为不愁钱了,对孩子受教育却不那么上心了;另一方面,家长因为有了钱,索性在库尔勒市等地买房,把孩子送进城里就读了。若羌县的教育陷入了恶性循环。

  为了扭转局面,邱成国把帮扶力量送到了若羌县,他在审慎思考后决定安排副校长栾雪辉和另一名骨干教师到若羌县中学担任校长和副校长,并先后派出20多名教师赴若羌县开展业务培训,同时分批吸纳若羌县中学教师和学生近200人次到华山中学进行体验式学习。华山中学还组织近80人的师生团队赴若羌县,开展了同台文艺汇演和篮球友谊赛等的交流活动。华山中学优质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若羌县的教育“洼地”,华山中学成熟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制度很快在若羌县中学扎下了根。

  随着教育生态的逐渐恢复,若羌县中学焕发了生机,也促进了若羌县教育事业的整体复苏。经过不到一年的援建帮扶,2015年,若羌县中学的中、高考实现巨大突破,高考的各项指标由以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各县垫底跃居全州各县前列。

  2015年年终,兵团全面推广华山中学经验,启动了28所兵团学校支援帮扶地方学校的试点,并将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全方位深入推动兵地教育融合发展。

  为基础教育发展合作校“造血”

  2006年挂牌成立的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师38团是国家基于长远发展战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投资兴建的新型生态团场,对稳定南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建团场干部职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基础性工程,办好新建团场的学校教育刻不容缓。邱成国接下了援助38团中学发展的硬任务。

  为确定帮扶措施,邱成国多次前往距库尔勒市800公里之外的38团进行调研诊断,并安排学校德育处主任张文志任38团中学校长。为扭转38团中学教师懈怠、教学质量滑坡、生源流失的局面,他带领着华山中学骨干教师前去做培训、上示范课。尊师重教的意义和“发展孩子、幸福家庭”的主张,是邱成国在与38团中学的教师、家长交流时一直挂在嘴边的话。

  和田十四师皮山农场也是邱成国基础教育发展合作网络中的一员。十四师皮山农场是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样本。这是一个维吾尔族人口占比超过95%的国家级贫困团场。这里封闭落后,宗教氛围浓厚,文化生活单一,教育质量低下,家长大多数没接受过学校教育,不通汉语。

  邱成国认为,学校是民族团结的一线阵地,课堂是文化认同的主渠道,优质教育是争夺下一代的主要依靠,基础教育关乎新疆的未来。于是,华山中学申报了《南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稳定的现状调查和策略研究》课题,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高校力量,主动向十四师皮山农场伸出援手,启动了引领帮扶援助和田十四师皮山农场教育发展试点工作。

  邱成国亲自带队将由五名女教师组成的首批支援教师队伍送抵1400公里之外的十四师皮山农场。走进皮山农场的华山中学骨干教师刘小丽等5人分别任职农场教育中心主任和4所中小学副校长等职,开始了一场和困难较劲的修行。她们从走访学生家庭开始,了解最基层的情况,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指导课堂教学,开讲座,上示范课,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组织师生文体活动。虽然牺牲了所有周末时间,但她们忙得不亦乐乎。

  华山中学作为援助大后方,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组织了“共学共居共乐、交往交流交融”师生结对扶贫帮困活动,开展了多次捐助。邱成国校长率华山中学艺体教师团队深入南疆若羌县、38团、皮山农场一线送课交流并开展了同台演出等文化交流活动。在皮山农场学校,邱成国深入连队和家庭走访,走进校园推门听课,并向十四师皮山农场政委、场长、主管教育的领导、教育中心干部、学校领导们反馈了情况,就改进学生考试方式、完善教师评价管理、注重汉族教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皮山农场老师工作态度在转变,各学校管理水平在提高,孩子们上学积极性也高了,家长的观念也在改变。”皮山农场教育中心主任麦麦提敏·如孜买提说。

  华山中学对皮山农场的援助在当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看到皮山农场教育在短时间内就发生了显著变化,邻近的和田地区皮山县委、县教育局主动联系华山中学,提出要到华山中学考察学习,并希望华山中学也能派出援教团队实施联合办学。

  邱成国说,从根本上讲,华山中学所要努力打造的兵地一体化基础教育发展网络完全不同于集团化和捆绑式发展的名校帮扶模式,它具有更加平等、开放、自主和广泛的合作基础。走合作办学的路子,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让当地教育有依靠,通过实地参与输出先进教育思想,通过心贴心交流和手把手帮扶,帮助薄弱学校走出困境,又要助力当地学校的自主发展,这远比托管和接管要有价值得多。华山中学看重的是助力造血、生长能力。

  “在偏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地区做帮扶援助是与各种困难较劲的持久战,重在交心,贵在坚持。不求功在当下,但一定利在千秋。”像一名侠客一样,邱成国将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责任负于肩上,为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家型校长不断加码、前行。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6-04-1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