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秦佑国:师者以教为本


     距离上课还有20多分钟,一位身着黑色便装的老人走进教室,虽然头发已灰白,但步伐稳健、精神矍铄。他站定讲台,有条不紊地调试设备,打开幻灯片,等待着学生的到来。

  “叮铃铃……”铃声响起。“同学们好,”年逾七旬的秦佑国响亮地说,“我们今天先点评一下上次的作品,这几位同学的作品我觉得非常有创意。”就这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秦佑国又开始激情澎湃地讲授起《建筑数学》课了。

  诲人不倦:数学是受过教育者的一种修养

  “《建筑数学》这门课是2010年春季学期我给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试验性课程。”秦佑国说道。

  那时,中央美术学院没有数学教师,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数学课程。中央美术学院申请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后,“没有数学课”成为评估委员会要求其改进的“不足之处”。

  于是,秦佑国应邀开设《建筑数学》,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搭建数学与建筑学的关系。“数学原来可以这么讲!”听完这门课的学生说。

  2011年,时任清华建筑学院院长的朱文一找到了秦佑国,希望他能为清华的学生也开设相关课程。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内容组织和方法也要不同,已经退休的秦佑国认为年轻教师承接此课最为合适,自己可以协助他们。

  多年来,自己接触到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学数学的热情都不高。秦佑国觉得,这是因为学生们受到了高年级学生和部分教师散布的“高数无用论”的影响,也与数学课教得枯燥无趣有关。

  “这两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数学教学过于功利化,太强调应用与专业,而不是教化与育人。”秦佑国说。

  《建筑数学》,简单地说,指的是在建筑学中要应用的数学。建筑学与结构和力学相关,所以要学习微积分;建筑学要学画工程图和表现图,所以要学习投影几何和阴影透视等。而这显然不是秦佑国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短短一学期的课程也无法涵盖如此繁杂的内容。那么究竟为什么秦佑国要开设这门课呢?

  “讲给建筑学的学生听的数学,我们既考虑建筑学中的数学思考,也针对建筑学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理基础,来引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秦佑国说,“但更重要的是贯穿一种思想,数学是受过高等教育者的一种文化修养,建筑学的学生也不例外。”

  “‘1+1=2’是后天教的,而‘1+1’怎么来的,却是哲学家们研究的课题,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秦佑国说,“教会学生怎么算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希望他们能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建筑风骨:以人文的情怀守望来者

  “理工类课程要人文性讲授。”这是秦佑国一直坚信的教学理念。

  清华大学有一门文化素质核心课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每次需要靠“运气”才能选上。这正是秦佑国开设的《建筑的文化理解》。

  这门课面向全体本科生,而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正是让清华非建筑专业的同学对建筑形成初步的认识,提高建筑文化修养,同时对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建设的现实有针对性的认识。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秦佑国说,“从古至今,建筑一直被视为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我们需要将建筑和文化融合起来,有必要开设这门课。”

  在课上,从“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木结构的辉煌”到“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千城一面”与城市特色,秦佑国选取了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将建筑文化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解读。

  让秦佑国印象最深刻的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话:“建筑是一本石头的史书,它忠实地反映了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非得社会对于建筑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到最高的发达。”

  除了《建筑的文化理解》,秦佑国还为博士生开了一门名为《科学、艺术与建筑》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的十年间,他邀请了许多名师从不同的视角讲授这门课程,内容涵盖了社会学、考古学、人文地理、哲学等等,而秦佑国每节课也会认认真真地坐在教室,并在每堂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将跨学科的内容与建筑连接起来,开拓学生对于建筑理解的视野。

  在学校讨论教学的会上,秦佑国再次强调“理工类课程要人文性讲授”的理念:“当你向学生讲一门课时,你要告诉学生,这门课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和作用,它是怎么发展的、是什么推动它发展、哪些人推动它发展,以及学习这门课的方法论等。”

  而秦佑国之所以保持着“以人文的情怀守望来者”的姿态,也恰恰源于他内心对人文依然有无限的热忱和对跨学科研究的执著。

  “建筑学专业有很大的包容性。”秦佑国强调,“在我自己当了教师后,我曾对学生说,什么领域的书都可以读,什么知识对建筑学都有用,什么特长都可以得到发挥。”

  大学之道:教育应以气质与修养为本

  每年清华园都会迎来众多省市的高考佼佼者,这些精英将在清华进行4年的大学本科学习。很多人关心,清华大学将如何教育和培养他们。

  今天,很多学校已经不把大学教育仅仅看成是知识传授和专业教育,而是讲素质教育:高素质、全面素质、综合素质等;讲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组织和交往能力等。

  但在秦佑国眼中,大学教育光讲素质和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讲“气质”(人格的外在表现)和“修养”(科学修养、人文修养、艺术修养、道德修养)。

  “只讲素质、能力还是有些功利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做事,而气质和修养则是为人。”秦佑国说,“我们当然希望清华毕业生能成为学术大师、治国英才、兴业之士,能做大事。但学生将来是否能做大事,不仅与大学教育有关,还和他未来的经历和机遇有关。即使做不成大事,学生还能否成为一个‘落魄的君子’呢?”

  “为人”的教育是将来做事的基础,精英教育更应如此。现阶段我国的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高分考生未必系统接受过“为人”教育,另一方面也没有受到相应的精英教育。秦佑国认为,这个课需要大学教育来补。

  学过现代科技知识的人,并不意味着有了科学修养。这是当前大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人质疑气质和修养的教育是否会套用一个模子且限制了学生的多样化,对此,秦佑国表示否定。

  “拿气质来讲,因为个人性格不同和背景与际遇不同,可以是质朴而非粗俗的、高雅而非高傲的、平和而非平庸的、率真而非矫情的等。”秦佑国说。

  秦佑国建议,实行气质和修养教育,除了要为学生开设一些人文、艺术等课程之外,还要讲“熏陶”和“养成”。所谓熏陶,包括了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园风气和学校传统精神的熏陶。而养成,则涵盖了教师的为人师表、班集体建设、校纪校规约束等。

  “清华大学在上述方面有很好的条件和优良的传统,也在不断进行气质和修养教育。”秦佑国说,“现在最需要的是明确提出相对应的育人目标,有意识的进一步做好这个事情。”

  桃李满园:我的第一工作是教师

  2016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了105周年校庆,清华校长邱勇颁发了首届“清华新百年基础教学教师奖”,全校获奖者只有5人,秦佑国是其中年龄最大的老师。

  “我是1961年进清华,那年是清华建校50周年;2011年退休,则是清华100周年;明年我是大学毕业50周年。”秦佑国笑道,“也算是真正实现‘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了。”

  秦佑国认为,自己之所以获奖只是因为坚持了为人师最基础的准则,即资深教授要给本科低年级学生上课。他认为,即使担任院长等行政职务,需要处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给学生上课也应放在第一位。自1997年当院长到2004年,抛去行政职务的繁忙不谈,他每年承担的教学工作量也相当于一名普通大学教师的工作量。

  曾有人质疑时任院长的他为何还要费心思教本科生,对此秦佑国说,基础课是十分重要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解决基础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进入大学以后,从低年级学生抓起,培养学生学习的修养与气质。

  “您觉得大量投入教学会耽误自己的科研吗?”面对大学屡见不鲜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学子们十分好奇把教学放在第一位的秦佑国的看法。

  “这要看我们是如何定义科研的。”秦佑国说,“我觉得大学教授不应该只是承担具体科研工作,重要的是要出思想。”在任教阶段,秦佑国也并没有耽误科研,国内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就是他主持研究提出的。

  “如果说我有什么值得自豪的话,就是我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这是我最大的自豪,是当教师最欣慰的事。”秦佑国担任的社会职务和角色很多,获得的奖励也很多,但他最喜欢的是做一名教师,最看重的是学生对他“良师益友”的评价。

  在秦佑国眼里,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工作勤奋,有研究成果,还要显示出人文、艺术、科学修养和人格魅力。“如今很多大学老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出色的专家,但一旦走出他的专业范畴,就没有了像解放前清华、北大那些名师的大师风采。”秦佑国说,“大学教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精神风度给学生启发、熏陶和感染,而这也是我努力追求的。”(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6-08-1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