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办分校,分校的教育质量能赶上名校吗?2003年2月,年仅29岁的杨刚在接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以下简称“二小”)校长时,他也面临着这样的质疑。因为,刚刚创办不久的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的“校长接力棒”也交到了他的手上。于是,杨刚开启了在实践中探索名校带分校等多种形式办学的艰辛之路。作为海淀区小学中参与办学形式最多、承接新建校、合并校最多的学校校长,杨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二小厚重的名校品牌。
优势传递,名校扩容一校多址
从北京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杨刚就一直在二小工作。到2003年升任校长之职时,他已经是学校的“老人儿”了——他很清楚二小的办学历史和优势,而同时交接到他手上的上地实验小学才建校5年。其实,在2001年至2003年间,杨刚作为学校的中层管理者,已经参与到上地实验小学管理工作中。2003年2月,面对时任二小校长、现任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递交到自己手中的沉甸甸的接力棒,杨刚许下了“传承好二小的优秀传统,并不断壮大二小的优质品牌”的承诺。
当时,社会及家长对名校办分校存有疑虑:“名校带多少分校,分校的教育质量也比不上名校。”为尽快化解这一疑虑,杨刚带领着学校管理和教师团队,开始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名校带分校的最优管理体制。
在上地实验小学的办学过程中,杨刚始终坚持“大二小”的理念——管理标准不能变,教育质量不能变。面对“上地实验小学有着独立的建制,在人事、财务、评优、评先、检查评比等方面是完全独立的”的管理难题,他主张高标准办学,往返于两校之间,确保上地实验小学在教育教学管理上与二小同步发展。在他和全体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上地实验小学2008年独立办学,短短10年,已经成为海淀区素质教育优质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此后,杨刚还带领二小管理团队与教师团队积极参与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寄宿部的建设,输出学校优秀的管理和教师团队。在二小的带动帮助下,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寄宿部从零起点发展到现在北京市民办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学校。2003年至2009年间,二小又先后合并了成府小学和西北旺小学两所基础薄弱校,承接了华清家园配套学校和百旺新城配套学校,不仅让这两所学校的师生都享受到了二小的优质教育,更是实现了华清和百旺两个新校区“零起步、高标准、社会高度认可”的办学目标和区委区政府把优质教育向发展新区扩展的目标。
自1998年承办上地实验小学开启“一校多址”的多校区办学之路至今,二小“三个一”(一个二小、一个标准、一个质量)的原则也在各个分校落地生根,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容。杨刚也在其中凸显了自己鲜明的办学风格,为“大二小”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科学管理,家园文化制度转化
一校多址办学是海淀区应对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也是对校长管理能力的一项严峻考验。由于校区之间的发展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周边环境不同、学生来源不同、师资水平不同,增强物理和心理距离都较为疏远的各校区师生的向心力则成了棘手问题。
在对二小文化的梳理过程中,杨刚认为二小在文化上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即一种“家园式”的文化氛围。于是,在对学校原有文化充分理解和传承的同时,2003年5月,他提出了用“家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理念,在管理中力争实现“有形制度约束——淡化制度管理——自觉自律践行——实现自我超越”的管理境界。
在多校区办学实践过程中,杨刚不断分析和吸收来自不同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文化,缩小校区间的差异,缩短心与心的距离,以“家园文化”的力量推动多校区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品牌共创及合作共赢。
在管理中,杨刚构建了“家园文化”引领下的立体管理网,即以业务横向管理为主、行政纵向管理为辅、横纵结合的扁平化立体管理模式。“横”体现学校在教育、教学、后勤等方面对各个校区统一的扁平式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后勤、人事分别安排一位副校级领导,统筹管理相应工作,弱化校区行政功能,确保多校区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纵”则是允许校区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实现校区的特色发展。各校区设一名行政牵头副校长,并分设教育、教学和后勤办公室。
在这个网状管理结构中,每个人的工作上、下、左、右都有与他人相连的交叉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与角色,既体现了管理上的无缝对接,又优化了管理人员,实现了管理中的实效与高效。
随着多校区的稳步推进,杨刚校长开始更多地思考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意义。他希望家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二小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都能够绽放最美的自己。他把这样一种美好的教育愿景,凝练成“桃红李白,心暖花开”这一办学理念。这一理念体现的是尊重生命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主张,是全校师生共同的家园梦想的教育追求。
基于这一理念,杨刚与学校教师团体构建了具有二小特色的育心课程体系。“育心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包括兴趣班课程和社团课程,内容涉及“品行与修养”“语言与文化”“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科学与创新”“实践与探究”六大领域。杨刚希望,在学校丰富多样课程的浸润下,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具有“健康的体质、阳光的心态、儒雅的品行、广博的学识”,最终实现“尊重学生需求,培养核心素养,让每一个生命体健康地成长”的课程建设目标。
脱产培训,教师发展私人订制
教师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但杨刚发现,目前教师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如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零散等,这些成为教师发展的瓶颈。如何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教师再发展助力,是他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深思熟虑后,他提出了“个性化脱产培训”,创新教师培养制度。
由于推行时间不长,且是一种创新举措,杨刚在与其他学校交流时,也曾遇到过质疑。但杨刚认为,教师自身的提升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的,而“个性化脱产培养”,则是针对教师个体发展需要的私人订制。这一培训,“并不是学校统一安排的规定动作”,不是面向少数教师的个别培养,而是自主申请、全员参与的个性培训;不仅有面向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而且有面向教师个体发展的多方面提升;培训内容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因人、因需动态调整的。
同时,每一位申请培训的教师都有一份专属的课表。这一张张专属的培训课表,是在充分尊重教师需求的基础上,与学校要求相结合,不断地沟通和反复研讨形成的。在前期的沟通中,教师们纷纷提出希望能够进一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更希望能够跳出教师角色看教育,能够跳出学科观课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学校为他们牵线市区教研员,作为影子教研员跟岗学习;为他们请了班主任师傅,走进班级管理实践;多学科骨干教师向他们开放了自己的课堂……最大限度地帮助每一位参训教师从综合育人的角度,重新理解教育、理解学生、构建课堂。为期两个月的培训虽然时间有限,但对助力教师发展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杨刚还十分重视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教师团体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作为常态。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还为教师搭建研修平台,建立了9个专家工作室,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技、信息、音乐、美术以及班主任工作室。三个校区各个团队教师依托工作室进行常态化教研,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深度研修,培养骨干力量。
对症下药,引领正在进行时
2015年10月,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海淀区教委再次在全市范围内召开了“聚力·绽放——中关村二小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杨刚在办学中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创新被更多的教育同行所认可,这也是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有力回应。
当月22日,作为教育部首期名校长领航班的学员,杨刚主导成立了名校长办公室。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杨刚主要以工作室成员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突出个性化培养特色,以解决成员校发展难题为着眼点,切实提高工作室成员的综合素质及其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并增强其辐射示范作用。他依托这一学习共同体,通过成员间的自主学习、网络研修、课题带动、下校诊断、到江苏基地参观学习等方式,为工作室成员量身定制了多套“好吃又有营养”的学习大餐。
“教师个性化脱产培训”制度也引发了工作室成员们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入思考。杨刚解答了困扰他们多年的关于“在职教师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零散;集中培训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方面的困惑,给他们送上了“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瓶颈,助力教师再发展”的一剂良方。在此后的几次下校诊断中,杨刚发现,这些成员校的校长不仅为本校教师量身定制了多样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还把这一经验推广到了本区多所学校。
“工作室的学习是实时的、互动的,是多样的、开放的,除了我们校内的优质资源以外,我们还定期为大家准备了丰厚、高端且前瞻的优质教育资源。”杨刚经常邀请教育专家与名家为工作室成员上课,提升工作室成员的学习力。
正如杨刚在工作室授牌仪式上所说,教育家成长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真正的教育家永远在成长中。而他则用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让自己向着这个目标一步步迈进。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