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郑美宏:教育洼地育“梁”才


    2006年,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为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创了城市名校带动山区薄弱学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河。而当时在市区名校鹿鸣小学任教的郑美宏,则被派到偏远的接管校七里小学当副校长,一干就是6年。

  2012年,乡镇中心小学整体处于全区教育的低洼处。就在此时,她又被派往石梁镇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在石梁这样一所乡镇学校,如何因地制宜,办出学校特色?带着这样的思考,她开始了新的探索征程。

  挖掘校名内涵培育“梁才”

  石梁的“梁”在篆文中表示用许多木头连接架起的桥,即“桥梁”,意为“平等、沟通、协作”;引申为“栋梁”,则是屋宇中承担重压的大木头,意为“正直、担当、责任”。刚刚任职的郑美宏,细细琢磨这所学校的校名,并由此挖掘出人人是“梁”才的办学理念。

  在充分调查研究石梁小学实际及学生实际之后,郑美宏带领全校教师提炼了“梁”精神,即勇于担当,善于沟通。这种精神也正是未来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由此出发,他们尊重每个孩子间的差异,坚信每个孩子都会散发出不同的光芒,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学校所要做的,就是做好当下事,为孩子们打好基础,让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郑美宏确立了“建梁校、塑梁师、育梁才”的办学目标。

  为了让“梁”精神充盈校园,在郑美宏的带领下,学校坚持用孩子的作品扮靓校园,努力让校园文化架起孩子成长的“桥梁”;不同风格显特色的“梁乐园”,让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透过武术墙,孩子可以感受、继承家乡的特色文化。不同角度融合学科的“梁基地”,让孩子们的学习阵地从课堂延伸至校园的角角落落——在“自然堂”“梁书亭”孩子可以随心阅读;在“开心农场”“席草种植园”里,孩子可以角色体验和探索科学奥秘;校门口、楼道平台、升旗台前的动态展台等不同空间多层次“梁展台”,从不同层面呈现着孩子们的作品和成果,绽放着他们每个人的特色、才能和成长路上的精彩瞬间。

  “关注每一个”成就“梁师”

  郑美宏记得刚到学校的时候,这里不少教师由于一直在农村学校任教,忧患意识太少,一味追求稳定,像沙丁鱼一样。她想到了“鲶鱼效应”,决定在学校里养几条“鲶鱼”,来刺激起每一个教师的成长欲望。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则是郑美宏的第一批“鲶鱼”。她身先士卒,多次在省市区上示范课和观摩课来。几年来,她承担的省、市、区各级公开课和示范课达30余节,均得到了专家、同行的交口称赞。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在她的影响下也动了起来,1人获省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参加区级以上赛课、开展讲座的教师也多达10余人次,班子成员通过种种历练,逐渐增强了在地区教育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当区里实验小学的杨梅老师、新星小学的许桔平老师,还有大成小学的周雪娟老师交流到学校后,郑美宏迎来了她所期待的第二批“鲶鱼”。学校充分创设平台,让来交流的教师们“折腾”。他们在不同岗位上,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影响着其他教师。本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这些“鲶鱼”的带动下,也活跃了起来,取得骄人的成绩。

  在重新燃起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后,她集中火力打造“梁学堂”,通过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锤炼教师队伍。渐渐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从只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从只重视优秀生到关注每一个。他们课程意识也增强了,以往说到课程老师们总是面露难色,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们边摸索边改进,研究活动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开启了专业成长的新历程。

  实现个别化教育打造“梁校”

  为实现培育“梁才”办学目标,郑美宏着力于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施。

  她将学校的课程结构设为“G+L”,“G”代表国家课程,“L”代表“梁精灵”拓展性课程,实现课程特色化,增加课程选择性。

  “梁精灵”拓展性课程由四大板块组成,分别是“阳光课程”“善美课程”“智慧课程”“七彩课程”。相对应“梁才”少年的培养目标,就是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学业进步、学有所长。在整个“粱精灵”课程内容设置中,有一部分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善美课程”中的“魅力乡村——石梁”“家乡工艺”“家乡山水”等,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家乡,在情境中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学校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郑美宏的“个别化”教育理念一以贯之。从教师根据学校总的课程框架、设计课程内容开始,到学校对课程的审核,再到师生双向选择课程,都从学生个性需求出发,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课程。

  课程目标与课程任务的设定,一般也是由课程教师在与学生班主任、相关任课教师交流后,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生活能力、实践技能情况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学生特别订制的。而且,郑美宏为了使评价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她改建了课程专用教室、规范了多种评价方式、设计了“精灵变变变”的系列奖章。

  郑美宏说,在个别化教育的实施中,孩子们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面更广了,在课堂中表现得十分活跃。“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乡村学校小班化教育显然更具优势。”(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6-09-23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