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她爱孩子、懂孩子,是照看着350名小朋友的“园长妈妈”;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她是著名阅读网站的独家签约作者,她今年刚出的新书在网络平台上线一个月便收获了过百万的点击数。
她叫张琳涵,是杭州市胜利瑞丰幼儿园园长,也是一名“网红作家”。对于自己的双重身份,她笑着坦言:“其实,我只是一个扎根在教育沃土中的教育人而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见到张琳涵时,她正在巡视幼儿园,当孩子向她露出甜甜的笑容时,她总是会温柔地回应——摸一摸孩子的脸颊或是鼻头。
常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张琳涵爱孩子的方式看似平凡却又很特别。从1994年成为幼儿教师开始,出身于教育世家的她就已经着手研究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在她所擅长的美术活动中,她一改以往“教师示范,幼儿临摹”的模式,让班里的孩子在白纸上自由发挥;在幼儿一日生活管理中,她让孩子自己设计一日生活安排表,班里所有孩子按照共同的约定去完成任务。
尽管先后在杭州市上城区6所幼儿园工作,张琳涵对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思考始终没有停歇。2011年3月,她来到胜利瑞丰幼儿园,走上了全新的管理岗位,并把“幼儿自我管理”的概念迁移到了教师团队的管理中。
“无论是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对教师团队的管理,园长都应该尝试‘放手’。”于是,张琳涵以省级课题《运用游戏型培训唤醒幼儿园教师的右脑思维》为依托,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了大胆尝试,提出了创意游戏型团队研修,即让传统技能型、知识型单一培训转化为以全方位、多层次、游戏性为主的培训方式,使教师将研修的游戏性特征转化到教育工作中。“也就是让教师跟孩子一样,玩中学、学中玩。”她解释说。
短短3年,她带着这支“姐妹团”将游戏和保育结合,向全区开放创意“一园一品”活动《午睡》;她们将备课检查与“大家来找茬”游戏相结合,让教师们在游戏中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总结问题、自我修正问题;她们以交换生的形式,和五星级酒店管理部交流经验,并将可行性经验尝试运用到学前教育中……在一次次游戏型团队研修中,她和她的“姐妹团”享受到了游戏型教研的快乐,也获得了专业上的成长。
2013年9月,张琳涵再次开启了幼儿一日生活的变革。然而,“姐妹团”几乎都不看好这次改革。经过无数次沟通,她们最终达成了“一个小班实验班”的操作模式。实验班调整了教室格局,以软性隔断做区域划分或私密空间,为低龄幼儿创设全开放、温馨舒适的家庭式环境。不仅如此,她还主张打破原有的常规,由一周两次的区域时间延长为全日制的自发游戏时间。从幼儿入园开始到离园结束,一整块一整块的时间都用来游戏,让孩子可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事实证明,她的坚持是正确的。今年7月,正值这批曾经的实验班孩子毕业之时,家长们纷纷来信感谢“园长妈妈”和教师们。对于幼儿一日生活变革带来的成功以及其他一些成果,张琳涵说:“我只是作为支持者、参与者走在教师们的后面。更重要的是,我获得了如朋友一般的同事,有了一个快乐的工作环境,这是一笔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财富。”
像孩子一样去“玩”
除了身边的人,多数陌生人认识张琳涵,是因为她在目前最大的手机阅读平台“咪咕阅读”创下的火爆点击率以及出版的多部小说。
谈及作家这个身份,张琳涵淡淡地说:“我只是用一颗童心在‘玩’而已。”在许多人看来极其苦累的写作,在她眼里只是简单的“玩玩而已”。就连最早开始的小说,也是出自朋友无意间的一句玩笑话:“现在《宫》这么火,要不你也去试试写穿越小说?”她欣然应允之后,一口气“玩”出了4部长篇小说。而今,她创作总字数超100万字,题材涉及古代穿越、都市言情,收获上百万读者。
与大多数作家不同的是,张琳涵把写作当成一件自由、随性的事。“我不会给自己订下严格的每日写稿量,更不会故意迎合读者去写时下热门的小说类型。”她常常利用假期和晚上的时间来创作,她认为写作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平时每天会花1~2个小时写作,既不会打扰到工作,也不会占生活的很大比例。”
文学世界中,张琳涵诉说着自己对人生的点滴感悟,体验着写作带来的快乐。折回教育的世界,她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以其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教育。她说:“教师不同于其他事业,我们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日常的教育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我想,跨界教师或许更容易培养出创造性强、多元化的孩子。”
随着园长和作家双重身份的不断切换,张琳涵还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头衔,如浙江省作协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成员、市作协会员等。最近,在2016年“咪咕阅读互联网文学年度盛典”上,她还获得了“潜力新星奖”。也许,这些是对她“玩”的最好回报。(新闻来源:浙江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