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10人音乐之旅”
2016年,已经33岁的秦勇选择成为湖南省邵阳县塘田市镇中心完小的一名音乐教师。彼时的他从音乐专业毕业后,已经在沿海多所民办学校工作过。
为什么选择回到家乡,回到乡村,理由很简单,邵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塘田市镇中心完小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乡村孩子很淳朴,艺术教育在这里严重缺失,我正好可以有所作为。” 秦勇知道,音乐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关系密不可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就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过程。但上岗第一天,秦勇就遇到了不大不小的尴尬。
当时,学校副校长唐爱民正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课一筹莫展,秦勇当仁不让,决定成立葫芦丝教学班,面向全校招生。可是令他尴尬的是,报名者寥寥。这里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对音乐没有任何概念,甚至“葫芦丝”都是第一次听说,而且乡村孩子的家长显然更看重学习成绩。
最终,只有10个人报名。10个人也开课,按照既定的安排,每周二、周四下午兴趣活动课时间,秦勇与孩子们开始了“10人音乐之旅”。音乐知识零基础的孩子难不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秦勇,点拨、示范,孩子们学会了最简单的音阶,很快能够把葫芦丝吹出基本节奏。这对孩子们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好奇与兴趣一旦催生,孩子的潜在生命力即被唤醒。
学生陈聪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陈聪5岁时,父亲因一场车祸不幸离世,母亲随后改嫁,留下他与祖父母相依为命。家庭的破碎,给年幼的陈聪留下很大的心理阴影:自卑、孤僻、叛逆,拒绝与人交流。如何打开他的心扉,班主任唐丹想了许多办法,收效甚微。
学校开办青少年活动中心,唐丹灵机一动:不如让陈聪去学葫芦丝,她还特意送了一管葫芦丝给他。
令人惊喜的是,陈聪在音乐方面确实有天赋,接受能力很强,乐理知识一点即通。课堂上,秦勇经常关注陈聪的练习,只要有机会,就让他展示,表演给大家看。很快,陈聪成为葫芦丝班的“演奏小达人”,收获了不少“粉丝”。陈聪在葫芦丝班找到了成就感,人变得自信、乐观、开朗多了。
看到陈聪的变化,看到唐丹的喜悦,秦勇并不感到意外。他认为,陈聪的变化并非偶然,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审美精神,实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能使人的情感升华、净化,使人格完美,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秦勇常跟学生说:“艺术是一种很纯粹的心灵享受。”艺术本身独特的意义在于语言停滞的地方,它能做到语言所无法做到的,带来的是心灵的震撼和滋养,这正是艺术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秦勇的葫芦丝班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与神奇,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反过来,学生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感知音乐。在葫芦丝教学中,秦勇不仅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也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秦勇就像“心灵捕手”,因为他有音乐这个无往不胜的秘密“武器”。
一个学期下来,唐丹感叹:“秦老师的葫芦丝改变了陈聪,改变了一个家庭。”
点亮乡村“葫芦丝之夜”
塘田市镇中心完小共有54名教师,其中住校教师占一半以上。近三分之二的教师来自外乡或邻县,他们工作量大,两个人包班,精力大量透支,自我调适能力也越来越差。以往除了备课、批改作业,教师的业余生活十分单调。
“可不可以让老师也来学葫芦丝?”秦勇脑中闪过这个念头,便与同时进校工作的教师宋红锦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想宋红锦兴奋地说:“你要是开课,我第一个报名!”得到响应和肯定,秦勇在教师微信群正式“发布”招生公告。也许是受学生学习热情的影响,住校教师几乎都参与了学习,人手一管葫芦丝。
辛苦工作一天后,每次到音乐教室学习葫芦丝,教师们就像参加聚会般轻松活跃。他们还推选出“班委会”,称秦勇为“老师的老师”。教师的葫芦丝课学习进度基本上与学生一致,从最简单的音阶学习到简谱练习。全体教师循序渐进,经过10多个课时的练习后,吹上一支小曲已经不是难事。
晚上的葫芦丝班,就像碎裂日常的粘合剂,也是倦怠时刻的兴奋剂。教师们身心得到调适,在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他们的生活方式也由“物质化、身体化”向“艺术化、审美化”转变。
没有课的夜晚,教师们就在灯下吹奏。练习是枯燥的,但因为有志同道合者,从不同窗户飘出来的乐声,汇成一片,热闹一天的校园在天空星辰的映衬下多了一份恬静,那种被音乐所浸润的恬静。
踏上工作岗位一年的教师刘阳,从大城市来到小乡镇,曾为待在这个“穷乡僻壤”而苦恼,心里一度失落。除了教学外,业余生活干瘪得就像风干的玉米穗,城市的灯火迷离,大学的自由与丰富,让年轻的刘阳神思远游。没想到,随着乡村“葫芦丝之夜”的到来,一切变换了模样。漫长而沉寂的夜光下,同事们聚在一起,那飞扬的音符给人以安静的力量。指尖的跳跃,也是生命深处的力量飞腾。刘阳决定换一种活法,既然不能选择环境,那就在脚下的土地开出一朵花来,活出应有的色彩。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音乐让人丰富而美好,它开启人的灵性世界。一个受音乐滋养的教师,就是一个有温度的教师,必然能够成人之美。音乐像根看不见的纽带,将教师们连在一起。他们心灵共振,神采齐扬,一起朝向教育的明亮方向。
奏出“夫夷河之春”
学校近旁,蜿蜒逶迤的夫夷河绕镇而过。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艺术家李勋树,从邵阳县祁剧团退休回到老家——塘田市镇,曾伴随他登临过无数大小舞台的二胡和京胡,在小镇上一度变得曲高和寡。他用整整两个月时间创作了《夫夷河之春》,却苦于找不到理想的伴奏者,从未被真正演奏过。
李勋树多方打听,得知秦勇钢琴伴奏水平一流,特意登门拜访。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凭借对音乐的这份挚爱,一拍即合,决定合作。第一次排练是在入冬的一个晚上,李勋树的一群追随者闻声而来,学校其他教师也闻讯而来,一架钢琴、一把二胡,一个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一个是名满故里的花甲老人,他们的联袂成为小镇上的一大新闻。听众席上有须发皆白的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孩子,听得如痴如醉,一位老者听完后用了四个字评价:“珠联璧合!”
每次,他们排练的时间一定下来,大家奔走相告。学生家长莫逸婕的外公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家住距学校不到一里路的镇上。听说秦勇和李勋树联袂演出,他每次都早早到来,专注得像个孩子,听得如痴如醉。“明年我也要报秦老师的葫芦丝班。”老人提出这个请求时,非常认真。
原来被牌桌吸引过去的村民,逐渐被吸引到音乐教室,音乐的火种从这里开始,星星点点,散布到广袤、宽厚的大地上去。音乐教室本简朴,却是这个镇上最为华丽的音乐殿堂。
塘田市镇中心完小校长刘劲松说:“一个好老师就是一门好课程。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乡村小学大有作为。”秦勇的出现,不再是单纯的好课程的价值所能衡量,他就像是一个艺术教育的“盗火者”,盗来了火种,也盗来了音乐之光。黯淡的乡村之夜,因为有了音乐,通往精神家园之途被照得彻亮。音乐作为艺术的启蒙,审美的发端,不经意间悄然改变着一所学校、一个村庄的精神气质。
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