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园生机勃勃,一排排高大的梧桐树郁郁葱葱。
9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依然精神矍铄、身板结实硬朗,给人的感觉正如师生们所说,他是一块钢、一块千锤百炼的“特殊钢”。崔崑一生矢志于钢铁事业,为我国特殊钢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在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的两年,为我一生事业奠定了基础。”崔崑说,莫斯科钢铁学院的金属材料专业是当时苏联最好的,他阅读了大量文献,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此前他在武汉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曾被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跟随苏联专家学习,又返回院系调整后的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任教。
1960年从莫斯科学成回国,崔崑已经35岁。当时,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是工业生产急需品,但我国无力自主生产,每年需动用大量外汇进口,且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崔崑暗暗立下钢铁志,认为最重要的是把实验室建起来。他一方面带着老师去工厂调研,了解需求,一方面想办法购置仪器设备,买不到就自己绘图请人制作,还亲自动手建起了熔炼、盐浴炉、热处理等实验室。
经过不懈的努力,崔崑终于研究设计出基于我国富有元素的新钢种冶炼方案,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由此出炉,输送到生产建设之中。
而他开创性建立完善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后来也成为该学科首批6个博士点之一。
崔崑说,对于工科来说,应用研究至关重要。他重视与厂家直接对接,和同事常年与工人们摸爬滚打在一线。
20世纪70年代,他在哈尔滨轴承厂一住就是3个月。经过反复试验,新模具钢制成的模具寿命比旧有模具增加了一倍以上,每副模具寿命可超过两万件。
从1981年到1991年,作为第一发明人,崔崑连续获得三项国家发明奖。
他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研制成10种新型模具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6种列入国家推广计划。这些钢在我国数百家工厂得到应用,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模具材料国产化、发展我国新型钢种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崔崑开始撰写《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这部卷帙浩繁、200多万字的巨著,凝聚着他半个多世纪的心血,包含钢铁研究和生产实践的方方面面,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为完成这一艰巨工程,时年81岁的崔崑自学电脑,从资料收集、文字编辑、图形制作,到输入、打印,全是老人独立完成。该书于201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长达6年时间,无数个日日夜夜,崔崑静静坐在书桌前,把脑海中的知识用文字和图表源源不断地输入电脑。他说,写作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东西,还要不断修改,别人帮不上忙。
崔崑的博士生、华中科技大学激光与太赫兹功能实验室副主任曾晓雁敬佩地说,撰写这样一部巨著,只有钢铁般的意志才能完成。
崔崑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对这部专著进行修订,补充最新的钢材标准,与国际接轨,争取明年再版。
崔崑思维敏捷、谈吐甚健,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他拿出手机说,自己也用微信、支付宝,也常常上网购书、听听音乐。
结婚64年的老伴朱慧楠教授说,先生一生没有什么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讲究吃穿,只知道学习与工作。两人的书房满满地摆放着书籍。
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女儿崔明玲共同捐资420万元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帮助华中科技大学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一直很喜欢,我爱我的学生。”崔崑说。他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共培养了24名博士和23名硕士。
“崔老师德高望重,淡泊名利,他不仅是行为世范的好老师,更是道德上的楷模。”曾晓雁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