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庆阳市华池县:深耕红色基因紧抓素质教育


在华池县的校园里,晨读声与革命歌谣交织,劳动基地的锄头与科创实验室的3D打印机共鸣。这片曾孕育“南梁精神”的红色热土,正以“基因传承”与“素质赋能”双轮驱动,书写革命老区教育振兴的新篇章。通过系统化整合红色资源、创新性重构育人模式,华池县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育人”的跨越式发展。

深耕红色基因:从历史血脉到育人血脉

华池县将红色文化转化为立体化育人资源,构建起“全域覆盖、全程贯通、全员参与”的红色教育生态。

用课程“活”化历史。“为什么红军在缺粮时仍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华池一中的“南梁精神辩论赛”上,学生围绕红色案例展开思辨。该校开发的《红色思辨课》将南梁革命史分解为48个道德两难议题,通过情境辩论深化价值认同。类似创新在华池县遍地开花:列宁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红星照耀陕甘》获市一等奖、省一等奖。城关小学的“红色剧本”让学生化身小交通员,在破解密电码任务中学习编程逻辑。

实践“深”耕精神。依托华池县内28处革命遗址,华池构建起“走、讲、做”三位一体实践体系。走:中小学生完成“百里红军路”徒步研学,用脚步丈量革命历程;讲:培养“红领巾讲解员”1200名,累计为游客讲解超2万场次;做:在“红军菜园”种植革命作物,收获的小米、南瓜等农作物。据了解,华池县学生红色文化认知度达98%,流传的革命故事,学生们耳熟能详。

紧抓素质教育:从五育并举到多元成才

在红色基因铸魂的基础上,华池县打破“唯分数论”,构建起“基础+特长+实践”的素质教育模型。

城乡共享“美育云”。针对乡村艺术师资短缺难题,华池县教育局搭建“美育资源云平台”,实现“三个一”创新:一校带多校:县城艺术教师通过专递课堂,同时为8所村小上舞蹈课;一师多角色:音乐教师田晶既是合唱团指挥,又是数学任课老师;一课多形态:将剪纸艺术与几何教学融合,学生作品丰富多样,多次参展省市县大赛。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华池县学生艺术素养达标率从57%跃升至89%,乡村学校合唱团登上省级舞台。

劳动教育“链”接未来。柔远初中构建起“基地+课程+产业”劳动教育链。学校与恒烽中医药公司建立合作,恒烽提供参观学习和实践基地,学校在实践中授课,这种“做中学、学中创”的模式,使全校青少年劳动实践参与率连续三年达100%。

基因与素质共振:老区教育的新质变

红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学业质量攀升,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较2018年提高19.8%,3名学生考入清北;创新成果井喷,近两年获国家级科技竞赛奖84项,学生专利授权量名列甘肃县域前茅。

华池破解了革命老区教育资源匮乏与育人目标脱节的困境,以红色铸魂、素质赋能、生态重构的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素质教育新路径。站在南梁革命纪念碑前眺望,华池的校园里,无人机社团正在航拍红色遗址,从窑洞里的马灯到实验室的VR眼镜,从手抄报上的革命故事到编程设计的互动游戏,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在此完美交融。正如列宁小学校长方向阳所言:“我们不仅要让孩子记住历史,更要让他们带着历史的智慧创造未来。”

这片曾用星火照亮中国北方的土地,如今正以教育之光点燃新时代的希望。华池的故事证明:当红色基因融入素质教育的血脉,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兼具精神高度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作者:马水娟 马娅萍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全国学习平台展播/甘肃学习平台/县级融媒【城乡教育】/2025-06-25(转载时图片有删减)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5-06-30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