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掠影
  

暑期中学生阅读不求深度求刺激 玄幻大热名著遇冷


 

  进入暑期以来,各大书店的学生面孔一下子多了起来,年龄小的,家长领着;年龄大些的,结伴而来。在火热的暑期购书潮中,不是所有的书架前都一派热闹。记者走访北京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等几家大型书城,发现了一致之处,中外经典名著前冷冷清清,而青春小说、玄幻武侠小说等畅销书前,挤满了翻阅图书的中学生读者。

  玄幻类读物暑期增幅最高

  王府井书店四层,北京165中初二学生杨晓钲和同学在网络文学类书架旁驻足良久。他表示,读小学时看过好多本文学名著,上了初中后就再也不爱看了,更喜欢看玄幻小说和军事小说。

  在北京图书大厦,参加完高考的薛晨眼光只在《家》《春》《秋》等经典名著前匆匆滑过,随即转身离开。他说:“这些名著太厚了,看起来太费劲,我愿意看天马行空的玄幻小说。”

  而在书店外,学生读者对玄幻小说的喜爱也可见一斑。731路公交车上,记者遇见了朝阳区定福庄中学两位初二学生,一上车,两人就忙不迭掏出手机看了起来。身材较为瘦弱的小李说,他看的大多是玄幻、盗墓之类的小说。小张则说,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看玄幻小说,第一本看的就是《小兵传奇》,短短3年间,他看玄幻小说的“级别”在不断上涨。他最初听同学介绍去书店买,然后在网站上看一些尚未出版的玄幻小说,如今是每天用手机上网看连载。

  玄幻小说的热销从书店销售数字也得到了印证。来自中关村图书大厦的数字表明,进入暑期以来,中国小说、外国小说、青少年课外读物、教辅读物等比平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以玄幻类图书增幅最大,高达35.3%,而经典名著增幅仅为0.8%。

  家长反对 专家理解

  “最近《三国演义》《红楼梦》的新版电视剧不是在热播嘛,看这些电视剧就可以了,何必再看原著呢?”与杨晓钲一起来购书的同学小孙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这些电视剧来“体验”名著。不过,最近这两部电视剧的宣传力度很大,让他觉得厌烦。“我希望在文学中找到独有的新鲜刺激,因此喜欢看那些没被改编成影视的文学作品,一些玄幻小说正好符合我的需要。”

  在小孙看来,学习的压力和消遣方式的多样化也是他不读名著的理由。“上初中后,空闲时间少了,会玩的项目也多了,可以上网、看电影,或者打牌、打球,一有空就玩那些去了,看书的时间都少,更别谈读名著了。”

  对于孩子的选择,父辈显然无法接受。在王府井书店,在给读初三的女儿选购教辅书的邓先生说,经典名著影响了他的一生,如今的文学底子可以说全是来自名著,因此他很反对女儿看玄幻小说。“或许这些玄幻小说能够丰富孩子的想像力,但经常看会让他们胡思乱想。”据他介绍,自己的女儿一年前曾买过几本玄幻小说,起初还没注意,但后来知道她上课时也偷看,就把书没收了。

  尽管如此,有关专家对学生读者的选择还是表示了理解。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说:“从心理学角度看,十几岁的孩子就是喜欢刺激,这跟他们的荷尔蒙分泌有关,可以说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正常需求。”宗春山还分析,如今中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暑假也得上辅导班,所以格外需要一些强烈的刺激来转移强大的学习压力。“相比电影、动漫等介质,书本的刺激是不够的。就算要阅读,他们也会挑那些给人强烈刺激的书,比如玄幻和军事小说。”

  在理解的同时,专家也表示了某些担心。宗春山认为,通过阅读寻找刺激的习惯会造成中学生的依赖心理,会不停去寻找更强烈的满足,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情绪调整方式。而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或许因此而退化。“经常阅读具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对于人的智力开发十分有益,这是文字粗糙的玄幻作品很难达到的。”

  家长唯一能做的是把名著摆进书架

  《死亡循环》《黄河鬼棺全集》《2012玛雅末日预言》,目前走红的玄幻小说大都名字惊悚,杨晓钲说:“我看这些书完全就是猎奇。”

  而名著经典无法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杨晓钲对《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写作方式不太能接受。“那里面表达情感太麻烦了,跟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自然不喜欢。”他还拿自己喜欢听的音乐来举例,“就像林肯公园乐队的歌一样,直接表达爱恨情仇,才是我们所喜欢的。”

  专家也注意到,阅读快餐化和审美倾向变化对学生读者的影响。宗春山认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快餐化是他们冷落名著的重要原因。“平时他们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多会买一些精编读本,加上网络阅读习惯的影响,他们已经不适应阅读大部头名著的慢节奏。”再加上传统文学表达含蓄,如今中学生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欣赏这种含蓄,他们更欣赏直白。

  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黄集伟对于中学生阅读习惯的改变并没有那么悲观。他觉得阅读是种个人行为,看不看经典名著只能看你和那本书有没有缘分。他很喜欢一位作家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看这本书,就像不知道今年的第一场雪什么时候会下一样。”黄集伟认为,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名著买回来放在书架上,孩子说不定哪天就会翻开来读。(本报记者 路艳霞 实习生 张浩)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0-07-1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