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陆建非: “中国”本源涵义的演变以及各种别称


众所周知,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也是最能代表我国的称号,她的英译名叫China,首字母须大写,若小写的话,china便是瓷器的英文译名。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china是在瓷器问世之前就存在的英文单词。英语里有个词chinaware,分开来看,此词义为中国瓦。凡以土烧制成的陶土器皿,古代皆称China放在ware之前,表明产地,可知China原来无瓷器一义。后来省略ware,首字母小写,简称瓷器为china1617世纪时也曾出现过chineychenycheney等拼法,英语可能从波斯语中借用了表示这类瓷器的词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语译名为: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前面要加定冠词the,首字母要大写,虚词of除外。中国的全称和简称的英语缩写形式分别是:PRCP.R.ChinaCNCHN


英语的中国为China,法语中是Chine,拉丁语则是Sina。这些也是世界上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发音都接近汉语的,所以,因而来的说法还是颇有说服力的。秦朝,首次实现华夏大地大一统局面,语言文字、度量衡等也都统一了,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在世界历史上的震动也是响当当的。


梵语中,最早称呼中国的词是Ci^na-stha^na,所以古时候印度人称中国为chini,也是“zhina”(支那)一词的来源。唐宋时期古代僧人从印度取来梵文经书转译汉语过程中直接音译的,也作为脂那、至那、震旦、振旦、真丹等说法。古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曾用“cina”来指称中国。支那一说最初并无恶意,从当时相关记录来看,这个词其实还带有尊称中国的褒义色彩,在印度语中含有智慧之意。后来,支那逐渐成了近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蔑称,现在日语正式称呼我国为中国(ちゅうごく,Chūgoku)。至于梵文中为什么这么叫,专家考证的结论还是来自于。所以,实际上是兜了一个圈子,印欧语系中China是来自梵语中的发音。


无论是英语直接采用的发音制造了China这个词,还是通过梵语中的发音创设了这个词,China的关联度非常之高。

那么,汉语中国的本源涵义到底是什么呢?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一个叫何尊的青铜器上。何尊是西周早期一个叫的西周宗室贵族所制作的祭祀器具,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何尊底部铸有12行共计122个字的铭文,其中有一句话是:余其宅兹中或(中国),自兹乂民。就是说:武王在消灭商朝以后,昭告天下,我将居住在这个中国,就以中国这个地方为中心,治理天下四方的人。实际上,铭文中的中国并非现在中国的意思,而是指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即当今河南洛阳一带。字是中间、中心的意思。此后,中国的词义又逐渐衍生,指代诸夏(区别蛮夷)、天子直辖地区、中原王朝等涵义。值得一提的是,历代中原王朝从未用中国一词作为国号或朝代名的,只有地处西南的大理国曾在公元1095年叫过大中国1096大中国国号被段正淳所废。周武王克商后,为了有效统治殷商遗民,便在镐京和商朝都城殷之间选定洛邑作为新都进行营建,由于在当时人们的地理认知中,八方之广,周洛为中,所以,称洛邑为中国无可厚非,其实也符合自古以来处中以领四方的治理模式,即中央之国(国的意思是城圈,而非国家)。在我国古代,通常将中原之外的区域称之为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而中国则为四夷之中心,在古人心中有着绝对的地位,他们认为中原地区的人比四夷的人更加高贵,正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具有建旗立标的意向和强大的中央向心力,靠的是政治与礼法,万国之和,文明中国。


字在古代有多达四十多种写法,最早的国字就是,标示一个人扛着武器保卫城池,守护土地。武王口中所说的中或就是中国二字的前生,指的是中央之城,处于世界四方之中心,于是便称为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逐渐转变为华夏文明覆盖之地的代称,中国人也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名字。其实,中国二字不止一次在诸多历史文献中显现,比如《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此诗中出现了四次中国,指的就是地理概念和居住在中原的人,即华夏民族。再比如《说文解字》中有这么一句话:夏,中国之人也。而在《史记·武帝本纪》中也有这么一句话: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同理,上面出现的中国也并非特指某一个国家,而是指在华夏或中原大地上建立的政权,也是区域之义。除了典籍记载,中国二字还出现在一件特殊的文物上面——国家一级文物汉代织锦护臂。1995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上织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属于一次占卜的结果记述。这八个字出自《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此话意为:金木水火土五颗星同时出现在东方上空,有利于中原作战,此处中国指的也是中原区域。


近一段时间,有些国外网民对于中国为何叫国,充斥诸多嘲讽和误解。他们认为中国自称为中央之国是盲目自大的表现。远古时期的中国只是个地理方位词汇,而如今的中国一词,其内涵早已发生变化,如有人依然把中国的涵义解释为中央之国,显然是个落伍的历史白丁。


尽管中国一词在历史上被广泛使用,但真正上升为国家名称,却是在1912年元旦。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帝制,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又将中国的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涵义。


当然,那时的中国,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并非世界之中心,就连都城南京以及后来的北京也并未处在中国实控疆域的居中位置。而如今中国一词不再是地理概念,它成为一个有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家概念。


有趣的是,中国”“中国人”“中文等概念在各种语言中或者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中有众多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法,简介如下:

1. Sino:确切来说,这不是一个单词,而是一个前缀,在学术界常被用来指代中国,尤其在探讨国际关系、历史和文化时使用,常用于复合词中,例如中美关系,即Sino-American relations汉学SinologySinosphere:中华文化圈;Sinopec:中国石化。Sino其实也是中国的古称,源于Cin(秦)的发音,被波斯人带到西方。

2. CathayКитай是俄语中对中国的叫法,源于契丹音译。不仅俄罗斯,包括乌克兰、中亚突厥语系国家、葡萄牙语以及古西班牙语的国家,均用契丹作为中国一词的来源。契丹人创建的辽朝曾辉煌一时,受此影响,蒙古人南下时称呼中国北方为契丹。横扫欧洲之时,契丹之称又被蒙古人带到欧洲,其在东欧影响甚广。另外,蒙古语中,内蒙古已将中国、中华等作了调整,而蒙古国称呼中国契塔特仍然来自契丹。由于称契丹的各语系在世界语言中影响力很高,于是英语中对中国的一个雅称就由Khitan(契丹)演变而来,这就是Cathay,英语语系的文学家在创作诗歌时常用此词指中国。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频繁使用此词,成为当时欧洲对中国的一种流行称谓。同样,汉语也引进这个词,译成国泰,例如,国泰航空:Cathay Pacific;(上海)华懋饭店:Cathay Hotel

3. Sina:源自拉丁文的中国Sino,在拉丁语系中,Sino即为中国的对应表达。

4. Cina:源自古代印度梵文,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之一,随着佛教广泛传播,此词逐渐被多种语言所音译或借鉴,如波斯语的Chīn,阿拉伯语的Sīn,拉丁语的Sinae

5. Serica:为古希腊语的Seres(赛里斯人)的变体,古罗马文献中就用Serica(赛里斯国)来指代中国。因中国所产的丝绸备受西方珍视,故获此称,意即丝绸之国,充分彰显丝绸在古代中国与西方贸易中的核心地位。

6. Sinic/Sinitic:这两个词均指代中国的或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同时,汉藏语系作为汉语的一种分类,也涵盖了中国的多种语言。

7. Chini:这是波斯语的词汇,与梵语的Cinah相同,义为中国人,均源自汉语字。

8. Mandarin:源于西班牙语,义为中国官员,还特指中国官方标准语言——普通话。

9. Chinese:涵盖多层意思,包括中国的”“中国人的”“中国人”“汉语中文。从构词角度看,“Chin+ese”中的“Chin-”源于“china”,而后缀“-ese”常表示东方的人或语言。值得注意,我们应避免使用带有贬义性的词汇,如ChinamanChink,它们带有明显的侮辱性。

10. 秦人:在古代,外国人有时会用秦人来称呼中国人,这体现了秦朝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秦朝的国号,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多种音译形式。

11. Celestial Empire:为天朝的意思,celestial表示天上的,例如celestial bodies就是天体,这个说法来自清朝时期,中国自称天朝上国(Celestial Dynasty,常见于19世纪西方文献,现多用于历史语境或略带调侃。

12. Middle Kingdom/Central Kingdom:直译中央之国,源自中国的字面含义。

13. The Red Dragon:冷战时期西方对中国的隐喻性称呼,属于政治修辞,带有负面色彩。

14. The Orient:网友常把中国称为东大,笔者觉得The Orient是最近接东大的英文说法。虽然The Orient广义指东亚地区,但因为中国是东亚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名副其实。历史上,西方也常用The Orient代指中国,不过,此词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

15. Beijing:西方媒体和政治人物常用Beijing(北京)来指代中国,这是政治语境中的语用习惯,即用首都来指国家,如用Washington指代美国,用Moscow指代俄罗斯。

16. 华夏:朝代国号,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正式国号常被视为中国的代称,例如:汉、唐、宋、明、清等。又如汉人”“唐人街。古代中国人自称华夏,这是一个蕴含文化和地域概念的称呼。英语音译为Huaxia,直接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和自我称呼。如《左传》中华夏,中国也

17. 中华:强调文化与地理的统一性,如中华民族

18. 九州:源于《尚书·禹贡》,代指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

19. 神州:带有神话色彩的称呼,如赤县神州,出自《史记》。

20. 中土/中原:指代黄河流域的核心区域。

从何谓中国到何以中国,便知道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这就是中华文明!


 作者:陆建非,市欧美同学会顾问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5-07-0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