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长短由谁说了算?在普遍看好短课的情形下,长课还该不该有一席之地?复兴高级中学在培育创新人才上出新招,推出了长达100分钟的“长课”,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创新素养培育教学实验研讨暨第六届复旦联盟学校基础教育论坛上,一堂由化学特级教师李可峰上的长课《离子反应》引来了近百位观课者,颇有亮点。
该校创新实验班课表的突出之处是设置具有复兴特色的长课。高中平时日常课程历时40分钟,长课是两课连上,历时100分钟。在复兴,实验班一周有五堂长课,有语文与历史合作的人文课,有以课题研究贯穿始终的数学课,重视学生实践探索的外语课,学用结合的化学课等。校长陈奕望说,实行长短课相结合是我们结合本校的师资和创新班学生特点作出的尝试,是把课堂时间管理起来,把三类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是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创造的具体表现。
长课的设置特别适合于那些大知识点的教学,因为教师有充裕的课时来整体设计、完整落实它们的三维目标。减少每节课的衔接所造成的教学时间的浪费,使教和学的过程更为连贯、一气呵成。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实验,通过长课加大了实验的课时量,这样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探究,学生也有了体验过程、了解方法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知,培育学生崇尚“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酒文化》是复兴高级中学一堂更为典型的跨学科长课,在这堂以酒为主线铺开的拓展型长课中,分别由语文、历史、化学三位老师共同执教。历史老师着重介绍中国古代酒的起源、酒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内容;语文老师介绍有关酒的制造应用文、历史上一些名士对酒的赞颂名篇;化学老师则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乙醇的用途和性质。这样的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是不可想象的。
一位学生在课后说:“长课对学习连贯的知识具有特别的作用,如有些化学实验一气呵成更有利连续观察。”市教科院研究员朱怡华认为,以长课为抓手,长短课有机结合,促进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位一体,有机融合,这对创新素养培育很有好处。
记者手记:对课程长短的选择,也是一件需要智慧与艺术的。一般而言,是从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时间来考量的。复兴高级中学采用长课方式,是从高中生自控能力较强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出发的,更为了在有效的时空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显然,课程长短应当可以进行灵活配置,不仅在于时间的分配,更在于内容的整合和方式的优化。(文汇报;记者 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