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记者 赵琬微)对于往返城乡之间的“流动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来说,暑假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回老家,还是留在大城市?
在朝阳区黑桥菜市场,几个小男孩在摊位间跑来跑去。他们都是住在附近的外来打工子女,热闹的菜市场成了他们的游乐场。白天,他们或者独自在家,或者挂着钥匙在附近游荡,盼望着父母早点回家。
7岁的樊雅文暑假留在北京的原因是对老家“水土不服”。从小生长在北京的她,一回老家就闹肚子、发烧,于是家人只好让她留在北京。对她来说,暑假多数时间是在屋里独处。
“学校对暑假问题也很关心。”北皋中心小学校长绍理田说,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里孩子基本上是流动儿童,每到暑假,就出现孩子没人照管的问题。但依据有关教育政策,公立小学不可以开设各类辅导班,更不可以收费。所以面对处于“放羊”状态的学生,自己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只能做一些安全教育工作。
“即便是开了托管班,也没人来上课。”在打工子弟学校昌平雨竹学校,黄校长介绍,学校考虑到有暑期托管的需求,曾经开设过托管班,但因为收取一个暑假200元的基本费用,家长都不愿意送孩子来。“这个费用已经是最低的,如果是免费的,民办的学校又实在开不起,所以也只好停办了。”
樊雅文的妈妈说,即便有托管班,如果不是离家很近,也不愿意让孩子去。“我们刚搬了家,孩子也转了学,对周围的环境很不熟悉,怕不安全。”实际上,因为住在城乡结合部,很多家长都担心街上车多、人杂而希望孩子待在家里。
对于多数打工者来说,把孩子“送回老家”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绍理田介绍,在北皋中心小学的700余名孩子中,有一半到三分之一暑假期间会被送回老家。开学后老师发现,孩子假期全都疯玩了,有的连作业都写不完。绍校长说,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成了“脱笼的鸟”,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往往开学以后,教师们要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给孩子“收心”,调整状态。
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分析报告显示,在北京市外来人口中,6到14岁的外来学龄儿童为24.9万,全市常住人口中,6至14岁学龄儿童为88.8人,外来学龄儿童占全市学龄儿童的近三分之一。
长期关注流动儿童教育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皓表示,“暑假综合症”是流动儿童课外教育缺失的集中表现。因为经济条件较差,他们很难和城市里孩子一样参加夏令营、兴趣班等商业性质的暑期活动,所以无论呆在哪儿过,都因缺少安排而显得乏味、寂寞。在目前的学校、家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
周皓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城市“流动儿童”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目前存在的公益活动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的需要。要想解决暑期托管问题,本质上是要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区,让他们的孩子与本地孩子一样,成为社区的“小主人”。(新闻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