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要占去一个农村家庭半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可家长热情高涨,因为“只要上了补习班就一定能学到知识”
今年暑假,12岁的河南农村娃范森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跟小伙伴一起上山摘酸枣、下河摸泥鳅了。前些日子,刚参加完小升初考试的他到郑州亲戚家住了几天,玩得正疯的时候,妈妈却把他接回家,让他参加一个小学升初中的衔接班。尽管非常不情愿,可是看到爸爸那张青黑色的脸,想张嘴抗议的范森还是退缩了。
暑假来临时,城市里五花八门的大小补习班纷纷开张纳客,早已是见怪不怪的场景。这种补习风气而今已经蔓延到农村地区,“第三学期”已不再仅仅是城里孩子的烦恼了。
只要报班,孩子就一定能学到知识
范森家在豫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对他来说,暑假从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变成了另一个“学期”的开始。原以为自己是唯一被“绑”到课堂上的“倒霉蛋”,等报到那天范森才知道,他的同班同学中有三分之二都报了这个小升初衔接班。
范森的妈妈只有初中学历,在深圳打工两年多让她长了不少见识。以前看到城里的孩子上补习班,她就非常羡慕:“暑假那么长,如果抓紧了,那得多学多少知识啊,怪不得农村孩子比不上城里孩子。”
听说今年邻村有县里来的老师办补习班,范森妈妈起了个大早拉着邻居赶去打听。听完介绍,生怕报不上名的她当场交齐了补习费用。她坚信孩子参加暑期补习班的必要性:“县里来的老师,肯定比咱们这儿的老师水平高,小孩儿马上就要上初中了,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不利用这个时间提前补补课,到时候怎么跟得上?”而她的邻居、同样将孩子送进补习班的李女士则说:“孩子上了补习班肯定有长进吧。再说,我们整天家里地里两头忙,顾不上管他,上个补习班总比让他野马似地乱跑强。”
张红(化名)老家在贵州山区,兄弟姐妹多,作为老大的她因为家里困难一天书都没读过。长大后,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学,大字不识一个的她跟老乡到广州打工。繁华大都市的生活远比农村老家的日子复杂,因为不识字,刚到广州时张红连厂门都不敢出,生怕找不到路回不到住处;出去买东西,超过10块钱的账她就算不过来,买几个苹果都要请同事帮忙;每次回乡,她都要等老乡一起走,因为她不认识火车票上的字,也看不懂火车站候车室里的电子指示牌。
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虽然收入不高,但她还是坚持把小姑娘送进了镇上的幼儿园,想让她比其他孩子早一点接受学校教育,“赢在起跑线上”,这是她在外打工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去年邻村一个回乡过暑假的大学生开办了一个补习班,她第一时间把女儿送了过去。今年暑假一到,她就开始打听周围的村庄有没有暑假补习班,“自己教不了孩子,总不能让她把这个假期荒废了。”
与城市相比,农村补习班收费不算高。以河南南部农村为例,补习班的开班时间为一个月到一个半月,费用以月计价,从80元到200元不等,课本和练习本都需要学生自备。
但是,对当地而言,这算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当地一个四口之家半年的收入大约是2000元左右,补习班的费用要占去一个家庭半年收入的十分之一。而那些报补习班的家庭,多数是有“外快”的——有人在外打工,才舍得花这笔钱。尽管如此,很多农村家长都认为“只要报班了,孩子就一定能学到知识”,家长高涨的热情使得多数农村暑期补习班生源充足。
大多数补习班老师没有教学经验
因为雇不起专职培训老师,补习班的老师以回乡过暑假的在校大学生和当地在职老师为主。
范森所在的小升初衔接班只有一位老师,这位“从县里来的老师”在那个教育落后的小山沟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广告”:没有做任何前期宣传,前来打听情况的学生家长就络绎不绝,连出租办班场地的当地小学校长都觉得脸上有光。
李中军是中部地区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家在农村的他为了筹集学费和生活费,几乎每个假期都会去打工。去年,厌倦打工生活的他看到一些地方的暑假补习班很是红火,就萌生了回河南老家办补习班的念头。回家后他才发现,早已有回乡大学生先办起了补习班,“一派繁华景象啊”。
不过李中军并没有就此放弃,他采取低价竞争的方式:“人家每个学生收200元,我就收150元。因为已经错过了招生的最佳时期,也只能这样捡漏儿了。”在亲朋好友的卖力宣传下,价格战取得了效果,3天的报名期结束,李中军的补习班共招收了40多名中小学生,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这些学生被李中军分成了小学班和初中班。他请来两个老乡兼校友分别担任小学班和初中班的主讲老师。然后又带着两位同学推了一车西瓜到邻村小学校长家,教室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江苏省盐城市下面一些村庄今年还出现了在职教师在自己家里办的补习班情况。据了解,目前当地暑假补习班的规模有大有小,老师在家里办补习班,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等科目,一般一个学生收几百元“劳务费”。还有个别老师碍于面子不好明码标价,学生家长就根据揣测,自己送钱过去,“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英山位于湖北省东北部,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这里,今年也出现了各类五花八门的暑期补习班,这些补习班的开办者有暑期返乡大学生,还有一些自行组织的群体,除少数在职教师外,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什么教学经验。
有的补习班上课甚至用电视播放DVD光盘凑数
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家长一般选择离家近的补习班。这些临时设置的补习班往往缺乏规范管理:随意出租的小学教室甚至是自家房舍,几条板凳,几张桌子,墙壁上挂块小黑板就开始授课了。有的补习班上课甚至还用电视播放DVD光盘教学凑数,其补习内容也大多数以书本上的为主,老师少则一人、多则几个,甚至可能都没有教师资格证。
在课程设置上,农村地区的暑期补习班多以主课为主,最常见的为数学和英语,与城市里精心设置的各类趣味学习班相比,这些补习班则成为农村孩子名副其实的“第三学期”。以范森所在的小升初衔接班为例,周六下午放假,周日早上到校,开始一周的学习,每天上午学习数学,下午学习英语,枯燥无味,让这些小学生提不起半点兴趣。由于对补习班有抵触心理,12岁的范森用了两周时间还记不住26个英文字母。
李中军在河南老家办的补习班就曾出现过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初中班的一个学生在上课时把自己的好朋友带进课堂,上课期间两人仍然不停地说说笑笑,扰得其他同学无心听课,这让李中军大为光火。他压着脾气跟那个男孩儿讲了一番道理,一点效果都没有,他们依然我行我素。这让李中军感到“很没面子”,他决定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把那两个男孩儿叫到教室外面专门做“思想教育”,谁知居然吵了起来,双方甚至动手了。最后村委会主任出面解决,以男孩儿退学而告终。
在那个补习班上,类似的情况不止一次。不过最让李中军头疼的还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夏天多雨,沟沟渠渠里灌满了水,学校附近就有一口一人多深的池塘,总有学生趁他们不备偷偷出去洗澡,屡禁不止。每天学生放学回家,李中军都会和同伴分别给家长打电话询问,直到确定他们安全到家才算放心,这给李中军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累啊,比上课累多了”。
据了解,去年暑假,湖北就曾发生过补习班学生在附近溺亡的悲剧。为了规避风险,有的补习班和家长签订了自愿补习协议,协议规定,在教学范围以外的一切安全责任与补习班承办方无关。
尽管收入比打工强多了,但李中军决定办完这一期的补习班就“金盆洗手”,“办补习班可不只是给学生上课这么简单,我预想不到的情况太多了,如果真出了问题我可负不起责任。”(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