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一些学校和教师公开呼吁 “今年过节不收礼”
陈明是一所中学的班主任老师,2011年的教师节要又到了,全班50个学生,大部分家长都送了礼。不管是购物卡还是红包,“起步价”500元,让这个有着18年教龄的老教师有点hold不住了。(9月8日《新安晚报》)
2011年9月7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孙家小学的一名小学生正在制作剪纸,作为送给老师的一份特殊节日礼物。CFP供图
这几天,各中小学、幼儿园门前明显热闹起来。提着礼盒前来看望老师的家长们络绎不绝,卖花的小贩将两三元一支的康乃馨、百合花炒高到五元、八元,扯着嗓门向那些来不及准备礼物的家长兜售。
不过,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打一小学”)的校门前相比之下冷清得多。每个人走过这里,都能看到校门口醒目地张贴着一份《告家长书》,以温柔婉转的口吻提醒学生和家长,“不要送任何礼物与礼品,包括购买贺卡、鲜花等”。
“有经验的花贩都知道,在我们这儿卖不出去。”该校党支部书记沈德茜老师说。
在许多人感叹教师节送礼的社会风气已经根植到每位家长心里的时候,今年教师节前,一些学校和教师用公告和网络发帖的方式呼吁拒收礼品,保持教师这一职业的纯洁高贵。还有教师表示,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受害者,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公开表示拒绝收礼,接受社会监督。
“尊敬老师请从不送礼开始”
打一小学的《告家长书》不仅贴在校门口,还发到了每位家长的手中。信中写道:“孩子的点滴进步和家长满意的微笑就是我们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礼物。我们敬请您配合学校的一贯要求:不要送任何礼物与礼品,包括购买贺卡、鲜花等。 ”
沈德茜告诉记者,每年教师节前,该校都要发布这样的公告,至今已经坚持了十多年。“我们每年都发一遍,一是告知新生家长,学校有这样的规定。二是提醒其他年级的家长,学校有这样的传统。”
因此,她对今年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觉得有些奇怪,她猜测:“可能社会太需要清正、廉洁、高尚、奉献的师德典范了。”
沈老师这样解释打一小学此举的初衷:“一是我们一直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良好的形象是传道授业的前提。二是为了防止学生们的攀比心理,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一样,有的孩子看别人送了一束花,自己要送五束,给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以校方的名义发布公告,实际上是将100多名教师和学校声誉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沈老师表示,这样做效果很好,校方的一个小小举动“既免除了教师、家长双方的纠结,又节约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打一小学一位老师说,收到家长的礼物是一件非常“费神”的事情。“有时候拒绝怕拂了对方的好意,想着用什么方式还回去?还了以后又怕家长误会,要发长长的短信向他们解释,保证一视同仁,不论送不送礼都会关心孩子。”
“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要是每个家长都这样一来一往,真是吃不消了!”这位老师说。
一位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也对学校此举大加赞赏:“送和不送,给哪位老师送什么,家长的心里都是打着小鼓、反复掂量的。特别是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之前就听说过许多关于送礼的传言,心情真的非常忐忑。收到告知书后,我们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我很高兴孩子能在这样正直的气氛中学习成长。”
“说我们清高也好,我们真的不缺这些礼品。”沈德茜说,“尊敬老师请从不送礼开始。”
据报道,北京的一些小学也明确要求所有家长不要花钱给老师送礼,并规定,如果教师收受家长财物,将被取消在该校的教学资格。
“我不想嘴软,也不想手短”
其实,每年教师节前,网络上关于“送礼”的讨论就一直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家长们忙着讨论“送不送,送什么,怎么送”,批评者们忙着拍板砖大骂“世风日下”,教师这个群体则沉默着饱受攻击。今年,一些教师不约而同地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发帖表示,“请家长们放了老师吧”。
一位年轻的教师在微博上大呼:“请学生不要再送礼物,再下去我就要破产啦”:原来,一些家长送给她月饼票,她为了不让孩子的心灵受到污染,总是自己购买一本字典,将票夹在其中退还。
江苏省南京市一位网名为“我是如意妈妈”的教师发帖描述了教师面对礼品攻势的矛盾心态:“有的家长想方设法地请教师吃饭,托熟人,找关系,只为能请到自己孩子的任课老师,只为能让老师吃了他的饭对他的孩子特殊照顾……熟人找到我们了,你说我们去不去吃饭呢?不去,熟人要得罪了;去,也是一次应酬。当老师的大多数不喜欢应酬,一边客气地吃着饭,一边时时记着自己的教师身份……再山珍海味,也没有自己在家自由自在地随便吃点舒坦。而且,吃了饭究竟要怎么对孩子,真是浅不得深不得……有的家长送购物卡。我们缺吗?不缺。你拼命地往老师身上塞,老师怎么办?不接,抹了你面子;接了,丢了自己的尊严。我该生气吗?你为什么非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来为难强迫我们呢?”
这位老师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我不想嘴软,也不想手短……所以,我希望家长不要太纠结了,放了老师吧。谁不知道大多数送礼的都是当面笑着,背后骂着?”
山东青岛一位网名为“罗伯特巴乔”的教师分析了社会对“教师收礼”的几个误解,他想告诉大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收礼,许多老师收礼是碍于情面,不愿伤家长自尊,并且,不送礼的孩子不会被歧视。
“罗伯特巴乔”认为,有的时候,老师很难当面拒绝家长的好意。“不管是谁,强行地把别人至少看上去是很有诚意的礼物硬生生地塞回去或者扔回去容易吗……尤其有时候还是当着一些同事的面,拉拉扯扯让来让去像什么样子?有些家长甚至会习惯性地产生‘这个老师不好伺候,嫌少啊’这样的想法。”
他说,收下了礼物又很难退回去。家长们送礼都极力避免让孩子知道,所以让学生捎回去是不明智的做法,而老师们教学任务繁忙,很难有余力一一亲自退还。
“罗伯特巴乔”认为,如果认为不送礼,孩子就会被分配到不好的座位,当不上班干部,当不上升旗仪式的旗手,那么这个老师简直是“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一切的安排,首先要考虑的是对班级有利,对自己的管理和教学有利……我不看能力只让送了钱的当班委,受罪的是我自己!班乱了,成绩掉了,我的职称怎么办?我的校内声誉怎么办?我身为传统知识分子的尊严是你这几张购物卡能弥补的么?”他问道。
“罗伯特巴乔”最后总结说:“我希望每个家长能主动地抽点时间空手走进老师办公室真正用心交流一下孩子的教育和终身发展而不是偷偷塞来一张卡没说几句转身就走。真的,当你听了外面的传说然后送礼求心安时,潜意识里也只是想当不正当文化的受益者而已。当你看这种风气不顺眼,请从自己不去给老师送礼做起,否则你也只是自己所痛恨的潜规则的贡献者!”
“我们何尝不是被这种不良社会风气裹挟的呢”
几名教师的帖子在网络上被到处转载,一些网友赞扬“大部分教师还是正直敬业的”,但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收了礼还要把自己‘粉饰’成‘受害者’”。
当记者试图联系上述两名教师时,他们均选择了沉默,没有对采访请求做出任何回应。采访过“罗伯特巴乔”的《半岛都市报》记者李保光说,这位教师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工作学校和电话,并称受到了一些压力,不想再参与对这件事的讨论。另一名与“我是如意妈妈”在网络上做过短暂交流的《重庆商报》记者说,“我是如意妈妈”对于她的大量提问,也仅回答了只言片语,不肯透露更多。
昆明某重点中学的教师资宁(化名)说,他非常理解两位老师受到的压力,就像“罗伯特巴乔”在帖子中强调自己不能代表所有教师一样,教师收礼还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命题。
“这两位老师描述的感受,和我的心理一模一样,这根本不是‘欲迎还拒’,而是推脱不得,‘欲拒还迎’。”资宁说。
每到教师节前,办公室里的气氛都会变得“有点奇怪”,“同事之间说话有点儿遮遮掩掩的。”他解释说,“要是有家长来访,我都会变得有些紧张,生怕他突然拿出一张卡来,借握手之机塞给你。那么多同事看着,板起脸来拒绝吧,拂了人家的面子,双方都尴尬;收下吧,自己更觉得无地自容。更微妙的是,你不知道同事对收礼的态度,如果自己不收,也许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另类。”
“做了这么多年的同事,我们从来没有讨论过各自对于收礼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你可以想象得到,想收的,说不出口,不愿收的,不能得罪同事。”资宁说。
资宁认为,家长送礼一定程度上令同事之间互相猜忌。班主任和语、数、外等主科教师一般都会收到较多的礼品,而音乐、美术、体育等被“边缘化”课程的教师几乎无人来拜访。还有一些家长甚至会请班主任老师列出应该送礼教师的名单。
做了8年教师后,他仍记得自己第一次收到礼物后的复杂心情,虽然只是一盒土特产,但“觉得这份职业的神圣感被自己玷污了,上课时看到那名学生总觉得她在似笑非笑地盯着自己”。后来,能退还的礼物他都尽量退还,每到节假日前后,一下班就将手机关机。
他期待自己的学校也能像打一小学一样,由校方出台规定,明令禁止家长送礼、教师收礼。“如果校方严格约束老师的行为,家长不需要再纠结,同事之间也省去了很多猜疑。”
“家长们抱怨身不由己,我们又何尝不是被这种不良社会风气裹挟的呢?要杜绝这种现象,需要老师自律、家长转变意识、学校建立严格的制度,还有社会加强监督。”资宁说。(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