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几十万户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外来务工人员与子女关系是怎样的状态?通常采取怎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市教科院普教所日前公布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亲子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方式以缺少沟通的“粗放型”教养为主。沟通和学业是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所在,四成以上孩子对家长沟通语言表示反感,并认为母亲“对分数看得太重”而忽视了他们的快乐。 本次调查随机选择了上海城乡结合部某公办小学3—5年级的百余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孩子们的不满主要体现在:28.8%认为父亲经常会用消极的语言语气训话,而认为母亲也如此的达41.3%;一旦亲子间起冲突,26%的孩子认为父亲不分青红皂白把过错算在孩子身上,而不检讨自己,40.4%的孩子认为母亲也这样。如,当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沟通不做作业等学业问题时,家长常回家后对孩子一番打骂,却很少细问不做作业背后的原因,让一些孩子很受委屈。
被调查的家庭中,仅部分家长意识到亲子关系出现问题。20.1%的父亲坦陈自己每天工作之余留给孩子的时间太少,而14.4%的母亲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看得比孩子快乐成长重得多;仅四分之一家长意识到沟通语气不好,三成以上家长意识到经常催促孩子不太好。
课题组负责人郁琴芳说,外来务工人员大多从农村来上海谋生,生存压力大,家庭条件一般甚至简陋,生活中追温饱多、求精细少,与孩子相处也多是粗放型教养,与孩子的沟通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另外,孩子学业退步或是出现不良学习习惯,父母一般归结于学习投入时间不够,而不会审视家庭教育是否出现状况,也很少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问卷,大多数孩子希望:父母每天除了催促作业、询问成绩外,能听他们聊聊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课题组提出,要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家长需与孩子加强平等沟通,学校在家校沟通方面也应掌握一定技巧。郁琴芳说,外来务工人员需要的不是高深理论和空洞说教,而是更实在的知识和沟通技巧。学校应该改变传统家长会单向传递形式,而采用家长沙龙、聚会等轻松的方式,除了向家长告知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他们一些教育细节,如怎样避免在学业上不必要的催促、如何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批评孩子有哪些艺术、怎样教孩子规划时间等,这些生活细节的改善,也会逐步提升家长在家庭亲子关系上的幸福感。另外,各区县如今都建有心理咨询中心,也可定期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咨询专题活动,邀请心理专家和家长一起聊子女在沪成长中碰到的问题困惑等,教他们一些心理常识。
专家还提出,家庭关系是双向的感情互动,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理解父母,促进亲子互动。比如一些学校策划“和爸爸妈妈互换角色、做一天父母”、“记录爸爸妈妈的一天”等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也利于家庭关系的改善。(新闻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