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掠影
  

致大学里的学习焦虑症患者


     我的好友D不吃早餐,偶尔翘课,时常熬夜,对所学专业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在大学校园里随便挑10个人,8个都和她相似。

  某一天,我向D借移动硬盘,发现500G的空间几乎全被装满。所有的内容分门别类,安置在十几个文件夹里。除电影以外,其余的内容几乎都与学习相关——公开课、纪录片、英语听力、电子书……我问她:“这些东西看过多少?”“不到三分之一。”她面带愧色,又补了一句,“花了不少时间下载,都是有用的东西,以后可能用得到。”事实上,那剩下的三分之二也许永远没有用到的那一天,我们彼此心知肚明。

  几天后,听说她又买了一个新的移动硬盘,那些在“下载”名单上排队的资源终于找到了去处。于是,新一轮填满500G的征途又野心勃勃、兴致盎然地启程了。

  这情景对现代人来说应该不陌生。谁的电脑或硬盘里没有几个、十几个G“可能会在某天有用”但从来不会再次打开的文件?每当在网上看到可以填补自己知识空白的资源,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亢奋,毫不犹豫地“另存为”。然而,一旦确知它已躺在硬盘的某个位置,我们对这些资源的兴趣则会以光速结束。

  人人、开心、微博、豆瓣……这些社交网站构成了虚拟生活的大部分,并开始控制着我们越来越多获得信息的渠道。社交网站一点一点侵蚀着我们对阅读的耐性,对事实判断的逻辑思考。我们甘愿被最新鲜的新闻、最流行的段子、最隐晦的笑话填充;我们习惯于迅速得出结论,习惯于寻找宣泄的渠道,习惯于和大多数共舞。我们错把信息等同于知识,又错把知识等同于智慧。我们努力保持和时代同行,其实早已把自我像影子一样留在身后。

  某年暑假我的室友在新东方上BEC(商务英语考试)课,班里的学生几乎都是大学生。她旁边坐的女生是天津某校的大一学生,借住在亲戚家,专程来北京学英语。大一就学BEC,听上去很牛很积极,但实际情况是她天天上课都十分疲惫,精力不济。十多天下来,倒有一半时间是睡过去的。

  室友课后与BEC的听力老师闲聊,得知这样的情况不属于个别现象。听力老师分析说,现在的大学生有种学习的错觉,大概认为自己报了一个班,就等同于掌握了那门知识。把完成学习的仪式放在首位,听课认真与否反倒不重要了。凡是上足课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能通过,问题就在于许多学生都无法坚持下来。

  积极追求的姿态背后必然少不了欲望的撑腰,对学业,对事业,对生活,对未来,渴望一切变得更好是人之常情。但欲望一旦超出能力可控制的范围,人们不仅会对大量一知半解的知识产生抗拒,而且焦虑情绪也会顺势而上,径直将自己拖入无底的黑洞。

  这样的学习焦虑症患者屡见不鲜,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我时常一边用电脑下载着各种资料,一边对老师开出的书单狼吞虎咽。这样的状况愈演愈烈,直到某天在思想史的读书课上,那位头发斑白的老师和我们分享他的读书经验。他说,年轻的时候我每读一部书都必做读书笔记,后来不了,因为书读多了,单是笔记都看不完。不如停下来,就挑几本书,扎扎实实慢慢读,思想的变化反而更明显。

  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书不看就是一堆废纸,公开课视频不看就是一堆数据,单词不真正坚持去背就是一堆字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一个月看一本书,把下载下来的东西计入时间表。刚开始很艰难,其实习惯就好。

  规划好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生活——你要明白生活的意义与目的。

  生活在哪里都一样。不一样的是,你如何生活。(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2-01-10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