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掠影
  

学生受伤害何谈“良好出发点”


    报载,日前河南省平顶山市某高中一名学生发微博称,其所在班级与学生“签合同”,约定学生不准顶撞老师、不得在教室里说闲话。同时,学生还须“保证每次模考成绩年级排名不倒退”。该校校长表示,老师的愿望是好的,但做法不妥。

    无独有偶。近日,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某初中女生因不堪学习压力出走。据了解,在其所在班级,教师曾组织考试成绩排名全校1000名以后的6名“后进生”合影,其中就有她。该校校长表示,教师的做法并没有侮辱和歧视的成分。

    相信对于相关教师的行为,只要是关心教育、关心学生成长的人都会作出各自公允的判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代表学校发言的校长却对教师行为的“出发点”进行了维护。我们的质疑也恰恰在此。

    通常,“良好出发点”论调的思维路径比较简单,即评价某种行为是否恰当,看动机不看结果。如上述事件中,不管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学生反感乃至厌恶,只要学校认定教师出发点良好,学校和教师便都不用为不良结果道歉或负责。

    “良好出发点”真的白璧无瑕吗?从报道看,相关教师的行为有着明晰的指向——以极端手段,突出成绩和分数在学生学习生活里“重中之重”的地位。

    身处竞争激烈的大环境,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进而升入“理想”学校,确有其现实无奈。但从现代教育者的角度考量,“片追”已被时代摒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被写入教育规划纲要,多把尺子量学生早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以应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显然是在“开倒车”,且有悖于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由此引发的失当行为,也绝非简单的一句“教育效果偏离良好初衷”便可以涵盖。

    此外,今天的学生生活在一个日趋开放的社会,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诉求,早已不再是随意“被塑造”的对象。如果学校和教师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偏差,并及时调整,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异化,给更多学生身心造成伤害,民主、平等、对话式的师生关系更将成为空谈。

    颇为讽刺的是,关于教育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淮滨县那位校长说,学校并没有将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他们主张和实行的是身心、品德、学识和谐发展。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的观念中并存?又是什么因素导致应试出发点最终占了上风?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并未内化为他们的教育信念,还是在实践中被一些外在力量不自觉地裹挟?看来,相关学校和教师实在很有必要对自身的教育出发点作一番追根究底的探究。因为,我们常常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何出发。(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2-02-23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