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专题,病句专题,词语专题,阅读专题,高考卷……对于高中生而言,这样的作业尽管可能令人不快,但由于其与考试内容具有高相关度,所以当它以不容分说的姿态成为“正常”的寒假作业,在人们看来也就成了无比正常的事。 倒是这样的作业让人吃惊——
电影观赏单元分普通级和发烧级: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生命伦理大作《蓝》,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美国导演大卫·里恩的《日瓦戈医生》,中国韩杰导演、展现后现代中国农村景象的《Hello!树先生》……
书籍推荐部分,除了经典散文,还有乌托邦分类下的老子《道德经》、柏拉图《理想国》,反乌托邦分类下的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以及帕斯卡《思想录》、司马迁《史记》,等等。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杭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杭外)这份包括100多本书、20部深度电影在内的“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书单”在微博上被转发上千次,引来网友围观。
众议
网友cosice:“一上高中整个气氛就变成了你要学习,你要高考,其他一切都等高考后再说。”
网名为瑄禾的秦皇岛初三学生:“我们这里的图书馆太小了,好多书都借不到。再说我们一天十个小时上课,一点空闲也没有。”
国际关系硕士生李子:“我们那时候老师开出的书单大都文学、文艺气息浓厚,现在加入了社会学、政治学的入门书籍,这是进步。”
冰天雪地小丸子:“如果是真的,我对这个语文组深表敬佩。”
……
艳羡者赞:“这样的作业太幸福了。”怀疑者则担心“高一学生是否看得懂”。经常对学校语文发表意见的《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大叹“惭愧”,坦承“颇有一些我没读过”。
曾与王尚文先生一起主编《现代语文》(初中读本)的诗人西渡看到这份书单,第一反应是“太理想化了”。“就我对目前中学生阅读情况的了解,书单中推荐的书籍和电影都太深了,量也太大。”
叶开认为,杭外的教师是有理想的,很值得尊重。但这种广泛的涉猎,可能会导致学生贪多而无法消化。
对于这种疑问,杭外有学生在网上回应:“学校并未要求学生一定要在某一时段内读完这些书,而是从书单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认真阅读后在思考的基础上写出阅读报告。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有自己的视角和思考。”
杭外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倪江介绍说,学校曾作过阅读调查,两周至一个月时间读一本书是学生的平均速度。
高一(5)班女生楼丽婷这个寒假读了北岛的《青灯》、《午夜之门》,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刘瑜的《民主的细节》。“自选的《精神分析引论》和《荣格自传》还没有读完。”她说。
质疑
对于能否读懂的质疑,网名为“阿城风流倜傥”的学生说:“我们从初一开始就有类似的书单,每周都要作好书推荐和时政评论,上课的时候也会讲。所以,按照我们的理解力还是能看懂一部分的,看不懂的可以去查资料。”
楼丽婷的看法是,读书更像一次精神流浪,每个人对同一本书、同一句话的理解都会不尽相同,因此她不觉得读者可以完全读“懂”作者希望传达的东西。“就如毛姆所说,我们活在这世界上只能通过一些没有共同价值的符号来交流,因此所有交流都是不确定且模糊的。但是无疑,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得到一些新的东西。况且,我们有很好的老师可以交流。所以,害怕读不懂并不能成为拒绝阅读的理由。”
对于这份颇具专业水准的书单出现在杭外,浙江绍兴稽山中学教师蔡朝阳感到正常。他说:“杭外可谓国内不多的能接续当年南开中学、春晖中学等名校遗风的学校之一。”加之生源和教师水准都相当优秀,所以倪江也认为,这份书单不宜简单复制。
“这个书单基于我们对本校情况的了解:杭外是一所非常开放、自由、宽容,也非常具有实验性的学校。”倪江说。无疑,从一份书单可窥见一个学校教师的兴趣和水平。对网友有关“文青”、“小资”之类的评价,倪江觉得“也许是个褒奖”,因为这恰恰概括了杭外特立独行的气质。
关于所选作品是否偏难,倪江说,在北大参加国培项目培训时他曾经讨教过温儒敏教授,问中学生是否可以阅读“元典”,温教授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这给了杭外语文组教师很大的信心。从中学课程改革后的教材看,语文阅读的体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用老的课程眼光审视现在的阅读,当然会觉得陌生”。倪江特别强调多元化取向,他说,推荐书单最容易导致阅读专制,强迫性的阅读和语言自由习得的本质相违背,也违背新课程理念,因此,书单在经典、元典的基础上,要面向多元,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思想层次等,才可能得到学生的配合。多元化书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元化视角,平等对待不同的思想体系,避免偏狭,形成宽容、尊重异见的现代公民品质。所以,杭外这份书单涉猎范围之广令人咂舌。
回归
对于这份书单引起媒体关注,倪江说:“我们只是在做常态的工作,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的。什么时候媒体不把这个当新闻,也许那时的语文教学才真正回到了它应该有的状态。”蔡朝阳说得更直接,杭外书单引发热议,显然照见的是教育现状的匮乏。但同时,他也反对那种将责任全部推给体制的说法,他认为那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是批评者为自身的懒惰找借口。他认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像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那样,带领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去寻求生命的真谛。
事实上,有“麻辣教师”之称的蔡朝阳十几年前刚当老师时,因自己“单纯地认为阅读是一件好事”,而想把读书这桩好事告诉学生,便有了被他称为1.0版的书单。随后的这些年,随着阅读视野的开阔、思想的成熟,他的书单依时间对象的不同而不断修订,至今已升级为2.0版乃至3.0版。
学生应试负担太重、时间太少,怎么办?对于中学生普遍阅读量太少的现状,西渡认为,要让学生读最好的书,最经典的书,读了一辈子管用的书。“如果我开书单,中国书《论语》、《老子》、《庄子》,再加一本诗选、一本散文选足矣。后面两种当然要选好,目前的选本恐怕都不适合。外国书,我选《圣经》、《荷马史诗》为必读,其他我看都可以让学生自选。”
同时,他也强调,读这点书当然不够。“我的意思是必读书目要少,其他的书要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天下好书何其多,读不完,也没有必要读完。但很多书是相通的,读一可以知十。要给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留有空间,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来选书。”
开学后,杭外高一语文组的老师们用了两周多时间批阅学生的阅读感悟和学术报告。“整个年级450名学生,工作量不可谓不大。但是我们每位老师都非常愉快地批改这些作业,大概是因为这是我们想要的作业,同时,这也是和孩子们进行深入交流的机会。许多独到的观点和精辟的论述,常常让我们兴奋不已。”即使现在说起来,倪江仍难掩兴奋。
对于思想成长期的学生,阅读,就像是一个孩子推开虚掩的人类文明之门蹑手蹑脚地窥探,带着好奇,还有点慌张。楼丽婷说:“流连在杭外不小的图书馆里,总是深感个人的渺小与无知,甚至感到惶恐愧疚。无论是文史哲还是数理化,所有的文明都是我所崇敬的。”
如果每个孩子对人类文明都怀抱如此敬畏,如果每所学校都有以培养现代公民为旨归的适合学生的书单,该多好!(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