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毒害要分开,蓝色回收能变宝”。2025年7月22日,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赵河镇任庄小学的教室里清脆的童声此起彼伏,暑期托管班的小学生们正跟随河南师范大学“方田育青禾”支教团的老师们学习垃圾分类儿歌。
与此同时,该县文化馆的暑期公益艺术培训班内,孩子们正在方城石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亚楠的指导下认真雕刻石猴,直观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这是方城县2025年暑期儿童托管服务的缩影。2025年暑期,方城县整合资源、创新形式,通过社区托管、公益培训班、大学生支教等多元方式,让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既安全又充实。
社区托管破解看护难题
在方城县凤瑞街道东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早已成为孩子们周末和假期的“第二课堂”。该社区自2024年起创新性实施“学校放假社区开学”模式,依托社区儿童服务驿站、活动中心、共享自习室、书法工作室、手工坊等功能室,开设了书法绘画、手工制作、作业辅导等特色公益课堂,同时组织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科普教育、文明行为宣传、传统文化学习等不同形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公益课堂。
“半天学业辅导+半天综合素质拓展”的课程设计,既保障了学习效果,又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孩子在这里可以和同龄孩子一起玩,还能学到不少知识。”家长李女士高兴地说,“假期把孩子送到社区托管班,我很放心。”
“多彩假期‘艺’路‘童’行”暑期实践活动的百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也走进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帮助开展音乐、美术、舞蹈、书法、体育、经典诵读等多样化的文明实践服务活动,有效缓解暑期家长“看护难”问题,丰富未成年人暑期生活。
寓教于乐丰富暑期体验
2025年暑假伊始,方城县文化馆暑期公益艺术培训班如期开班,通过“文化馆+社区+社会机构”三方联动模式,为公益培训注入新活力,持续点亮孩子们的多彩假期。
在电子琴教学点里,孩子们围坐一圈,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练习着弹奏技巧。在石猴培训班上,30余名孩子正跟着老师一起体验石猴雕刻。方城石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亚楠现场为孩子们演示石猴的雕刻过程,耐心讲解如何找角度、如何用刻刀、如何快速刻画出线条……带领孩子进行实操体验,手把手教授孩子如何去做,让孩子们对石猴雕刻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是我学习石猴雕刻的第二节课了,现在手里小石猴的形状已经快出来啦,我觉得通过自己的手,雕刻咱们方城的非遗石猴,很酷、很开心!”学生李佳臻说。
“此次培训班以丰富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为核心。”该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王俊美说,“为满足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需求,2025年培训班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共开设石猴雕刻、舞蹈、口才、电子琴四门课程,课程从7月1日持续到7月31日,预计服务500余名青少年儿童。”
公益晨读如火如荼
暑期晨读是方城县2019年打造的公益读书品牌,七年来,热爱公益、喜欢读书的社会各界志愿者踊跃参与,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晨读热情。参与暑期公益晨读的人数已突破40万人,成为丰富孩子暑期生活的重要活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每天清晨,胡嘉轩便早早和爸爸一起来到村部的读书点诵读经典,这是他每年暑假最喜欢的活动。“孩子参与暑期晨读已经四年了,这几年,孩子不仅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也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语文成绩提升很多。”胡嘉轩爸爸说。
据悉,2025年方城县暑期公益晨读活动在城区和乡村共设置55个晨读点,为期32天,每天参加诵读的家长、孩子、返乡大学生志愿者3000余人,为孩子们营造出书香氤氲的文化假期。
寓教于乐,精彩纷呈。从社区托管到公益暑托班,从大学生支教到暑期公益晨读,方城县正编织起一张暑期守护网,“托”起孩子们的精彩假期。
“我们将实行政府、专业社会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帮助家长从‘看护难’的焦虑里解脱出来,也让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加美好。”方城县关工委执行主任夏天俊说。
(原载于2025年7月23日方城县融媒体中心云上方城客户端)
作者:耿融阳(作者单位:中共方城县委宣传部)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全国学习平台展播/河南学习平台/县级融媒/2025-07-26(转载时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