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脑外科医生,我一共做过大大小小近7000例脑科手术,今年是我入行的第18年。这个工作其实非常辛苦,手术时长通常在十几个小时,但是我和同事们都乐此不疲。因为脑外科医生有一个特权,能够用自己的双手触摸人类的认知器官——大脑。
那么成绩好的学生或者成功人士的大脑是不是真的异于常人?他们的大脑解剖结构有什么不同吗?在工作和研究中,我也关注这个问题,但答案是,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差不多的解剖结构,宏观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没有所谓“聪明的脑回”,之所以“学霸”能在学习上超越“学渣”,只是他们恰好顺应了大脑学习的规律。我们都知道,学习的效率主要与记忆力有关。记忆力强,学习效率就高。那么在大脑里掌管记忆的是谁呢?是位于大脑深部,左右各一个,形状似动物海马的“海马回”。
作为记忆过程的“判官”,海马回执掌记忆的秘密是什么?如何利用这个秘密,提高学习效率呢?
学习记忆“判官”海马回,
到底怎么工作?
匈牙利神经学家曾在《大脑的节奏》一书中写道:如果把新皮质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海马回就是图书管理员。海马回的任务是筛选有用的信息,将其储存为长期记忆。
它的工作机制有两个特点:
第一,海马回判断信息是否被记忆的标准并不是你的意愿,而是这个信息是否有利于你的生存。如果有利于生存的就记住,如果和生存没有关系就忘记。
举个例子,第一个信息——我有十几种蘑菇,其中一种是有毒的,我告诉你是哪一种有毒。第二条信息——清朝一共有几个皇帝,每个皇帝叫什么名字?这两条信息相对比的话,你的大脑会更快记住哪一条信息?肯定是毒蘑菇,因为马上要吃火锅了,与生存相关。
所以想提升记忆,激活你的海马回,就要顺应它的规律,就要向它去证明这一条知识对你的生存是有用的。
第二,海马回的工作常常发生在我们熟睡的时候。
和计算机一样,信息在刻入大脑皮质前,必须先经过筛选和编码。海马回的编码和筛选多数发生在晚上的睡梦之中,把白天学习和经历的内容全部总结和梳理一遍。所以经常熬夜或睡眠不足会导致海马回工作紊乱,记忆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基于海马回“工作密码”的
五步高效学习法
作为记忆形成与巩固的“核心枢纽”,海马回有着独特的运作节律。掌握它的规律,就像拿到了提升学习效率的“金钥匙”。以下从五个维度解析顺应海马回规律的实用方法,帮孩子打破学习瓶颈,实现高效学习的突破。
第一,兴趣的迁徙:先做喜欢的事,再做自己的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的内容时,大脑会判定这些内容有利于生存,快速地把它们刻入大脑皮质。
但是问题是“很多孩子就是不喜欢”。比如说很多家长反映,“我让孩子去学习,他说不喜欢学习;我让孩子去运动,他说不喜欢运动”。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从不喜欢变成喜欢吗?
在脑科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兴趣的迁徙”,你如果发现孩子不喜欢的东西,又想要让他喜欢,你就要让他先做喜欢的事,再做自己的事。
分享一个案例,我的一个病人,一个16岁的小伙子,手术后瘫痪了,一只手和脚不能动。如果通过非常努力地康复训练,可以增加力量,如果不训练,没有神经连接的形成,那可能就要一辈子瘫痪了。
但这个孩子不喜欢训练,父母很着急。这时我们就发现孩子有一个兴趣——刷剧,所以训练的第一件事情我就把他手机没收,然后跟他聊:“我的iPad可以借给你,只有一个条件,就是iPad只能架在康复划船机的前面,你要一边划船一边看剧。”
刚开始他特别抗拒,但没有其他选择,只好妥协练了起来。没想到一段时间后,他竟然主动要求延长训练时间,因为他想延长喜欢的电视剧时间。
这就是用脑科学原理——兴趣的迁徙。在学习上如何应用呢?
比如孩子不喜欢英语,但他喜欢长跑。每次长跑时可以背英语,刚开始真的是很不习惯,但是坚持3个月以后,如果长跑不背英语,孩子可能就会有点难受了。比如孩子不喜欢英语,但喜欢英语老师,每次老师的热情回应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把“枯燥地学英语”跟“喜欢的人和事”连在一起,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第二,睡前复习:利用遗忘曲线“刻盘”记忆
在一个信息不断冲击的情况下,海马回会认为这个信息与生存有关,将它判定为长期记忆进行存储。所以,记忆的秘诀归根结底就是重复。
大家都很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习100个知识点,20分钟只留存58.2%,一个小时留存只有44.2%。所以学习一个知识点以后,最好的复习时间是一个小时内再将书合起来,回顾书中讲了什么。
如果你在这些知识还没被忘记时就睡觉了,海马回会把它们“刻盘”,将这些未遗忘的知识直接通过海马回进入整理环节,变成大脑的长期记忆,将大幅提升学习效率,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我们就要善用睡前的时间学习记忆,特别是睡前的1-2小时,最好用来背诵和记忆。
第三,移动沉思:借大脑θ 波激发灵感跃迁
θ波是一种脑电波,其作用是激发海马回,提升记忆效率,同时也可以提升大脑的创造力。
当你研究感兴趣的内容时,θ波会出现。当大脑感受到移动时,也会发出θ波。从进化的角度讲,是长期的捕猎生活让人类大脑进化出了在追逐中快速思考的能力。
有的人摇头晃脑地背书会提升效率,有的人来回踱步或者散步可以获得很多好点子,这背后的脑科学原理,就是创造条件让大脑感觉到移动从而产生θ波,提升学习效率。
因此,你也可以在没有思路的时候外出散散步,获得灵感。在快速行驶的交通工具上一边看风景一边思考,同样有机会打开思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表示,她就是在旅行期间,坐在火车上看风景时获取的创作灵感。
第四,饥饿调控:借适度空腹激活记忆效能
肚子饿的时候,胃部会分泌一种饥饿激素,这种激素进入血液循环后,能进入大脑的海马回,促使海马回神经元产生长时增强作用,让大脑的记忆中枢更活跃,也更稳定。
所以,学生早读课应该先读书再吃早饭,还是先吃早饭再读书?哪一个顺序能够更加地激活学生大脑的记忆力?以前做医学生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应该先吃早饭,因为吃了早饭以后,我才有血糖和能量去学习。直到做了脑科医生以后,我才知道应该先读书再吃早饭,这样可以提升大脑的记忆。为什么?
脑科学研究发现,适度饥饿、适度低温,能够刺激海马回产生长时增强作用,把记忆力激发出来,所以早上应该先读书再吃饭。反过来顺序,如果吃得很饱,周围的环境又特别温暖,这样的环境让人就会喜欢睡觉。
中国历史上的先辈不知道脑科学的规律,但发明了“晨读”的方法,认为早晨起来读书效率特别高。康熙皇帝小时候,每日四五点钟起床。在冰天雪地里,乘着马车赶往皇家的学堂。当时他很不服气,说,“为什么每天都要先读书再吃早饭?我肚子饿死了。”同行的太监在旁边说了一句话,“主子,这件事奴才也不知道啊!但是先生告诉我,咱们只有先读书再吃早饭,才能把肚子里的学问和肚子里的食物一起消化了。”
这句话,现在被脑科学家证实了。
第五,睡眠学习:凭脑波重塑巩固知识体系
以前总觉得,一提睡觉,就是学生犯懒惰的借口。其实睡觉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因为熬夜或睡眠不足会导致海马回工作紊乱,记忆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以前我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还没有到第一名,我的家长、老师就对我说:你要变第一名,就要向第一名学习。你一定要仔细观察他们自习课在干什么,向他们学习。结果我仔细观察,发现他也是自习课在睡觉,心里就很不服气。原来学霸的秘诀就是睡觉。
中国选手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中夺得金牌,记者采访他,你成绩这么好,请问有什么秘诀?谷爱凌的回答是:“我每天睡10个小时。”当我们学了脑科学就知道她不是在“凡尔赛”,因为睡觉确实是学习的一部分。
2014年《科学》杂志发表过一篇论文,结论是学习真的可以改变大脑的物质结构。科学家首先教小老鼠一个技能,在教会以后,让这个小老鼠去睡觉,小老鼠醒过来之后,科学家用一种新技术去观察,结果发现神经元“发芽”了,这在学术上叫作树突棘,是大脑物质结构。
今天学生在课堂中学了很多东西,大部分是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转化,其实是靠睡眠去转化。通过睡觉把树突棘长出来,巩固这个记忆和学习。如果没有睡觉,学生树突棘少很多。
知道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要再压缩孩子的睡眠时间。举个例子,当白天学了100个词,睡眠充足的话,98个会变成长期记忆,但如果觉得晚上应该更努力,再翻4个小时的书,即使又学了50个知识点,一共学了150个知识点,但只睡了4个小时。当你起床的时候,大脑可能只刻了75个词,而这时又有新的词进来了,前面的记忆又删掉了,这就是越努力成绩越差的原因。
所以大家一定要特别记住,睡觉是学习的一部分。
脑科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其实脑科学更多研究的是人们的每一天的生活,怎么安排衣食住行、怎么睡觉、怎么学习。脑科学也不是学者所写的深奥的论文,脑科学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一个人的学习更进步,生活更美好。
祝愿脑科学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校园里面脱颖而出,帮学生考上理想的学校,实现自己的愿望!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光明社教育家 20250801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