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掠影
  

复旦研究生遭室友投毒身亡


别问我恶类或善类,我只是渴望飞的哺乳类,善恶的分界 不是对立面,而是每个人那最后纯洁的防线都逃不过考验。

 

  这是黄洋留下的最后的微博消息,这是一段歌词,却莫名地成了他生命最后的注脚。

 

  黄洋死了,这名刚考上博士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极有可能是被室友毒死的。昨天(16日)下午,复旦大学官方证实了这一消息。目前犯罪嫌疑人林某被刑事拘留。

 

  【警方调查】

 

  研究生曾感觉饮水机水味不对

 

  昨天,记者采访到了与黄洋关系亲密的老师、黄洋的师兄以及侦办此案的警方人员。

 

  1

 

  喝下毒水误以为过期

 

  41 早上黄洋喝了一口寝室饮水机内的水,发现味道不对,以为是坏了就没有再喝,“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担心其他同学误喝,他特地把以为‘过期’的水倒掉,把桶刷干净……”

 

  到了10点多的时候,黄洋开始恶心、呕吐并伴有发烧。导师和同学马上把他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当时医院初步诊断后也以为是吃坏了东西,按照胃肠炎的处理方式给予输液治疗。

 

  2日至8

 

  毒因不明陷入昏迷

 

  42 黄洋症状并未好转,他的师兄弟因为都是学医的,非常敏感,发现他的手和脸都肿起来了,恐怕不是吃坏了东西那么简单。当晚9点,黄洋在同学的陪同下去看急诊,化验结果显示其肝功能已出现损伤。到了晚上10点多,学生们把情况告知了黄洋的导师,导师马上携带了1万多元现金赶到医院,协调安排黄洋住院治疗。

 

  3 黄洋病情继续恶化,血小板开始减少,住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会诊初步认为是中毒造成了肝功能的损伤,但究竟是什么毒素,难以判断,无法及时对症下药。

 

  7 黄洋开始鼻孔出血,治疗对他不起作用。

 

  8 他陷入了昏迷。病因仍然未明。

 

  9 黄洋的师兄孙某收到了一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提请注意一种化学药物,周围有人常在用。

【记者连线】

 

  父亲

 

  家庭条件不好从没让父母操过心

 

  昨天(16日)上午记者与黄洋的父亲取得了电话联系。黄爸爸说,4月初,从学校方面获悉儿子发病的消息,立即从四川老家赶到上海。记者了解到,黄某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也双双下岗。“他妈妈还在老家,非常着急。”黄爸爸说,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上,孩子从来没让他和妻子操过心。2005年,黄某以优异成绩考进了上海复旦大学,因为家庭困难,他每年春节才回一次家。“他跟我们说,他在学校跟老师、同学相处得很好。”对于现在发生的一切,黄爸爸至今不敢相信。黄爸爸告诉记者,前天他到医院去看儿子时,“医生还说是肝损伤还在抢救”。

 

  学生

 

  “多大的恨啊?非要用投毒不可?”

 

  16930分,记者来到事发的复旦医学院研究生寝室楼。记者采访了楼里的多名学生,很多人表示听说过此事,但不清楚详情,不止一名学生向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得有多大的恨啊?非要用投毒不可?”

 

  事发寝室楼是一幢5层高的老式楼房,通道口还贴着“文明卫生楼”的标牌。这栋宿舍楼住的都是研究生,研一到研三都有。楼内的寝室基本为四人一间,大多数学生并不愿接受采访,大多摇头不说。

 

  【动机分析】

 

  投毒者与受害人不存在妒忌仇杀

 

  侦办此案一位警方人士透露:这起投毒案件正在审讯中,嫌疑人的动机尚不明晰,但“应该不是”传闻的情感纠葛,而外界推测的“不存在学业竞争”是比较准确的。此案的侦破“远未结束”。

 

  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一事被爆出后,立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网上也出现大量猜测乃至流言。对此,复旦大学方面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网上诸多关于嫌疑人作案动机以及药品来源渠道的说法均为不实传言,部分媒体此前的报道也有失实。

 

  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透露,受害人黄某与嫌疑人林某并不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微博上广泛流传的林某因妒忌黄某获得直升博士生机会而起意投毒的说法只是坊间传言,并非事实。此外,方明表示部分媒体报道中所提及的,林某投毒所使用的有毒化合物种类及获取渠道也并未获得公安机关的证实。

 

  【破案线索】

 

  神秘短信帮助锁定毒源

 

  黄洋生病后,病情一直恶化,却找不到病因。9日,事件出现重要进展,黄洋的师兄孙某收到了一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提请注意一种化学药物“四氯化碳”,周围有人常在用。孙某收到短信后,马上将情况告诉了黄洋的导师,并查询了校内的医学论文资料,发现使用该药物后的实验室小白鼠症状与黄洋此前症状十分相似,而相关实验论文的作者正是黄洋的同寝室室友林某!

 

  大家立即把情况向医学院和学校领导反映,并向复旦保卫处、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报了案。“学校和公安部门都很重视,跟黄洋的老师、同学一一谈话。”老师说,之后就听说有人看到犯罪嫌疑人林某被控制。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常务副主任吴根诚教授告诉记者,大学实验室对实验用品有严格规定,但这也是防外人;如果一个学生处心积虑要下毒,可能难以防备。当记者询问到“四氯化碳”这种药物时,吴教授表示这是一个临床医学生在做肝损害模型实验中的常用药。

 

【专家解读】

 

  大学生寝室关系为何最难处

 

  记者昨天(16日)采访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李正云、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两位教授表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大头”,极端个案只是极少数,但过度竞争、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缺乏包容等却导致学生之间矛盾不断。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学生咨询的问题中有1/3和寝室关系、班级同学关系、学院同学关系有关。李正云教授和叶斌教授分析,有四大原因导致大学生的寝室关系成为最微妙、最难以调和的关系之一。

 

  1 文化和生活习惯冲突

 

  高校和中学不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也带来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价值观。由于学生的寝室不是自己挑选而是由学校安排,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别人生活习惯的大度,互相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一些外地学生曾找心理老师倾诉,感觉有一堵无形的墙,阻挡自己和本地学生的融合。

 

  2 独生子女常因小事引矛盾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学生们都感觉到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多子女家庭,生活条件改善的今天,大多数家庭也能给孩子一人一个房间。到了高校寝室,他们原本享有的个人生活环境就发生了改变。人均享有的空间面积缩小,需要分享,寝室的卫生、电力、热水问题都有一个适应和分享的过程。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家庭里没有接受相关的训练,也没有经验和意识,于是分工打扫卫生要么不愿意,要么很勉强,这些看似细小的生活琐事,却很容易积累成矛盾。

 

  3 学业压力竞争激烈

 

  直研直博的名额竞争激烈,而成绩的等第也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所以“无学”的大学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压力,在关键时刻矛盾也容易激化。

 

  4 太计较缺乏包容心

 

  现在一些学生来咨询时说起导致寝室关系恶化的原因,往往是一些非常细小的问题,在很多年长的人看来这些问题根本不值一提,然而一些年轻的学生却会非常在意。有的大学生总觉得同学说话做事是特别针对自己,是看不起自己,惯于从消极方面考虑问题;有的学生则习惯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缺乏包容。(新闻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3-04-1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