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掠影
  

“超级中学”虚火如何消?


    新华网 “超级中学”垄断优质生源、助涨择校之风,已经成为教育公平的“拦路虎”。教育专家认为,消除“超级中学”虚火,首先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切断背后的利益链条,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各学校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也不存在什么过度择校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说,近年来,一些名校借助高升学率,垄断了大量优质生源,造成学校之间“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有些名校动辄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班级学生数几乎都超过规定人数。

    “很多人认为垄断这个词不适合用于教育,但一些所谓的‘超级中学’依靠它的优势地位,在招收优质生源、招聘优秀教师方面与其它学校形成不公平竞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曾晓东说。

        专家认为,对于一所具体学校而言,拥有更多优质资源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这一过程不是自由竞争的产物,而是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造成的,这种“超级中学”现象对整体教育来说,有害无益。

    “超级中学”虚火背后,异化的教育政绩观是幕后推手。殷飞表示,一些地方官员把有几所名校、高考上了几个清华北大当成教育发展的政绩,嘴上说要教育均衡,暗地里却维护名校特权。只有彻底扭转这种教育政绩观,才能从根本上斩断“超级中学”不断膨胀的推手。

    “一所学校在成名之后,和其他普通学校的竞争就不再是公平的。”曾晓东教授认为,学校一旦成名,就会和官方产生各种联系,彼此间可能发生权利和利益的交换。因此,名校即便在招生方面有些违规行为,官方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超级中学”的存在,造成学校之间差异拉大,“马太效应”凸显。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力研训中心主任谷力博士表示,教育是一项公共服务,政府制定政策的价值取向应更多考虑公平。从实践看,“超级中学”拥有更多的经济、社会、声誉、生源等资源,和普通中学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拉大趋势。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指责某一所“超级中学”招生乱象、不公平竞争“意义不大”,因为导致“超级中学”不公平竞争和招生乱象的深层次原因正是教育体制问题。

    曾晓东建议,国家应尽快启动教育体制改革,尽快制定颁布公立学校办学章程,明确公立学校经费投入保障、招生范围、师资水平,实现按章办学。

    “名校扩张,扩的不应是收费范围,而应是优质教育资源。”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张元贵建议组建学校共同体,把薄弱学校交给优质学校去办,捆绑考核,调动双方提升教育质量的积极性。

    “社会需要精英学校,但精英学校是需要历史积淀的,而不应是靠垄断地位来获取。”曾晓东说。(新闻来源:新华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3-09-07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