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江浙沪高校学分互认协议 8校共享精品课程


 

  “学分互认”欧美正流行

  对大多数人来说,“学分互认”还很陌生。

  据了解,所谓“学分互认”,是指大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得学分可以经转换作为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他院校所承认。但由于学分的顺利互换要以各校间课程共享为前提,所以真正实行起来并不简单。

  “学分互认”是个舶来品,在欧美国家比较流行。

  目前,欧洲各国的学分互认主要通过欧洲学分互认体系实现,这个体系是欧洲唯一比较成功的欧洲高等教育学分体系。号称能“把学生带到欧洲,把欧洲带给学生”。

  参与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高校,需要根据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有关参数和学科清单提供相关课程的详细内容、课程要求和学术水平等信息。这些高校还需要给学生提供能够进一步说明该学生表现的学习成绩单和能力证明。为了保证可比性,参与学分互认体系的国家,在颁发学业证书的同时,还要附上一份“文凭说明”,以具体说明有关学业证书的性质、水平、内容和学生学习成绩等相关情况。

  在美国,学生在国内转学是非常普遍的。学分可以自由转入和转出,包括从社区学院先学1-2年,然后转入4年制大学拿学士学位。当然,转学之前的学科内容需与新学校相关课程相类似,否则新学校就无法保证先前学分全部被承认。

  如美国的“克莱蒙特大学联盟”和“常青藤盟校”,每个学校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教职员、学生、目标和特定的教学领域,提供小型学校可以实现的有特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但是学校之间又有跨校的协调机构,是学校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实现师资、课程、设施、支持服务方面的资源共享。

  国内已有研究生尝鲜

  据了解,“学分互换”出现在中国,大约是2006年的事情。当年5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区域合作的意见》。在此文件的指导下,各地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首次出现以学位课程共享和学分互认为内容的区域合作,相继在重庆、广州、山东、陕西、上海、吉林、北京等省市高校出现“学区就近,科类相近”的跨学校选课和学分互认的尝试。

  这些尝试多以欧美国家高校合作为蓝本,但实行起来依然有很多困难。分析原因,不难发现,欧美高校从一开始就有互认学分的传统,灵活的选课机制和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其实现学分互认奠定坚实基础。而中国的高校没有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的传统,所以还需要先建立一整套精品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

  “学分互认”从交换生开始

  现在再来看这次“长三角地区高校学分互认”的操作步骤,就能明白“慢有慢的理由”了。

  据了解,依据江浙沪三地签署的《长三角地区高校学分互认协议》,三地将按照“先易后难、便于操作、尽早见效”的精神,先实施交换生计划和暑假班计划,同时主动创造条件,逐步实施网上选课计划。

  据悉,交换生计划将先在 “985”高校、“211”高校、省属高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同类同层次实行“对等互派”,同时鼓励交叉互派。每年接受交换生的专业、人数及要求,先由各高校提出,由三省(市)协调小组办公室核定后,下达到参与高校,由高校择优选派。

  暑假班计划也由各举办高校制订办班计划,供符合要求的大学生选报。

  8校即将共享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参与“学分互认”高校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有它才能吸引学生跨校来听课。

  采访中,记者获悉,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长三角地区8所高校的本科生,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互选8校的精品核心通识教育课程。

  据了解,这8校已经组成了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简称“E8”)。联盟利用地理位置接近、办学各具特色等优势,通过组织校际间的友好辩论赛和学生暑假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增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架起了高校间多方面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据悉,第三届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上,三地共签7份协议,除了“学分互认”,还涉及长三角高等教育专家资源库建设及共享、高校大型仪器设施共享、建立高校图书馆联盟、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共同举办长三角国际教育展、高校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培养等。

  你在南京上大学,却可以到上海或者浙江的大学去听课,拿到的学分,还能被南京的大学认可。这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

  但记者昨从江苏省教育厅获悉,这种在欧美等地十分流行的“学分互认”计划,已在江浙沪三地正式启动。据悉,上周末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上,江浙沪三方教育主管部门已正式签署《长三角地区高校学分互认协议》,计划通过三地间的交换生计划、网上选课计划和暑假班计划等项目,逐步实现长三角地区本科高校学分互认。究竟什么是“学分互认”?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金陵晚报;记者 毛蕾 )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1-04-1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