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2011年玉树教育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本报讯(记者 郭风波)记者日前从青海省教育厅和玉树州了解到,截至目前,玉树灾区教育重建总投资计划24.3亿元中,已落实建设资金20.98亿元。2011年所有教育灾后重建项目将全部开工建设,计划完成总工作量的70%到80%。 

  学校灾后重建规划是玉树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玉树地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灾区社会和谐和民生大计。2010年6月9日,国务院批复通过了《玉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以及教师周转房建设统筹纳入灾区学校重建总体规划中,依据受灾程度、灾后人口安置和流动情况,突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兼顾一般灾区,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根据《玉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恢复重建各级各类学校74所(极重灾区21项、重灾区9项、一般灾区40项、涉及所有灾区1项、异地建设3项),建筑总面积68.97万平方米。根据玉树地震灾区的具体地理地质气象条件和玉树灾后重建指挥部的统一安排,灾后重建实行总承包管理方式,分别由中央企业、有关省市(部队)和省内其他地区援建。2010年7月10日,第一批援建项目开工,当年中小学开工面积26.5万平方米,占规划重建面积的38.5%;极重灾区的13所学校当年完成主要单体主体封顶。玉树灾区教育重建总投资计划24.3亿元,截至目前,已落实建设资金20.98亿元。2011年,所有教育灾后重建项目将全部开工建设,计划完成总工作量的70%到80%。 

  玉树灾区地处高寒藏区,面对震后复课之后的教育教学条件异常简陋,玉树灾区教学空间狭小、难以满足大量学生复课要求的实际,青海省提出了将灾区学生转移安置到省内外学校就读的请求。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和相关省(区、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国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努力,从2010年6月26日第一批学生转移安置到省外学校,至9月19日最后一批学生转移安置到省内学校,历时两个半月,7370名学生按两个阶段分批次集体转移到省内外各接收地学校就读。 

  4月4日,玉树“4·14”地震一周年前夕,记者到四川省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级中学采访在此就读的青海省玉树州民族中学学生时,看到1625名学生和近百名教师齐聚宽阔整洁的绿色塑胶操场,庄严肃立,目送国旗护卫队员将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开始了新的一周的学习。 

  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级中学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由中央军委援建、成都军区承建援建的一所占地116余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学校。之前已经有2500名学生入住就读。去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第一个表态接收灾区学生赴川就读。后经研究,决定将八一聚源高级中学的2500名学生全部转移到其他学校,让玉树州民族中学整体搬迁到八一聚源学校独立办学。玉树州民族中学副校长、都江堰玉树州民中校长尼玛感慨颇深地说:“灾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这么优质的教育资源,要感谢党,感谢四川人民啊!” 

  据了解,按照“新玉树、新校园”的总体要求,“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奋斗目标,规划到2015年,玉树全州教育发展实现“一个全面、六个基本”,即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基本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基本实现全州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解决农牧区教师周转房问题。初步形成办学条件达标、布局结构合理、质量效益较好、具有玉树特色、与玉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格局,为推动青海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建设新玉树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保障。(《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14日第1版)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1-04-1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