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从“逃离”到“归来”,县域教育开始留住人心


教育的选择,承载着家庭对未来的期许。当“逃离”不再是多数人的选择,当家乡的校园开始留住更多孩子的脚步,县域教育正在发生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

这两篇来自鄂托克旗家长的文章以细腻的笔触,记录的不只是他们在教育选择中从彷徨到坚定的心路历程,更是一个地区教育生态的重塑过程——从师资流失的阵痛到教学质量的可喜提升,从从众追逐“名校”到坚定选择留在家乡就读。《归巢:让孩子在家乡扎根生长》中,那位曾因师资流失而忧心的母亲,最终在亮眼的成绩单和回流的学生潮中找到了答案——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追逐所谓“起跑线”,而在于孩子成长的土壤是否坚实;《在乌兰镇遇见教育最美的样子》则通过具象的校园蝶变,揭示了教育质量提升背后的密码:硬件焕新、师资强化、管理精细化,以及那份难能可贵的“育人温度”。


家长们共同勾勒出一幅教育回归的生动图景:当家乡的教室有了明亮的灯光、课堂有了创新的活力、教师眼中多了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家长便不再需要将孩子的成长与背井离乡画等号。当前,县域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鄂托克旗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样本:如何在这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上,让家庭减少焦虑感、让孩子找回归属感?

归巢:让孩子在家乡扎根生长

文丨袁峰

作为一名小升初学生的家长,作出让孩子留在旗里读书的决定前,我的心里像悬着一块石头。那块石头沉甸甸地压在心头,白天想起来会走神,夜里躺下来会辗转。家人和朋友都说:“孩子升学是大事,一步错步步错,你可得想清楚。”每当这时,我都会望着窗外的树发呆——树的根扎在土里,枝叶才能往上长,可如果土壤不够肥沃,根又该往哪里扎呢?那时的我,真的拿不准主意,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能不能托举起孩子的未来。

如此难以抉择也不无缘由。几年前,我们这个小旗县的教育境况,曾让无数家长辗转难眠。那时的校园,总透着一股“留不住人”的冷清。记得孩子刚上小学时,两年内换了两个语文老师。有家长叹气:“好老师都走了,孩子还能学到啥?”也有家长悄悄盘算:“哪怕多花点儿钱,要不明年也把孩子转去市区吧。”那些年,优质师资像流水般往市区涌,就像春汛时的河水,挡都挡不住。

身边但凡有点办法的家庭,不是咬牙在市区买房,就是托关系挤名额,哪怕一家人分居两地、省吃俭用,也要把孩子送进市里的学校。我身边的同事为了让孩子上市区的重点初中,把旗里的房子卖了,在市区租房陪读,因此夫妻二人常年分居,每周五晚上丈夫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去市区,周日晚上再赶回来。问他们累吗?

他们回答:“累是累点,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只好如此。”这样的家庭模式,在我的身边比比皆是。那时的我,看着这些为了孩子教育奔波的身影,也动过同样的念头——谁不想给孩子更“保险”的未来呢?谁愿意眼睁睁看着别人的孩子往高处走,自己的孩子却可能“输在起跑线上”?

因此,我们也曾多次在县城和市区之间奔波。我们去看过市区的几所中学,校园确实气派,实验室里的仪器闪闪发亮,操场上的塑胶跑道像铺了一层绿绒毯。可每次从学校出来,心里都空落落的。我问女儿:“如果来这里上学,你要住在学校宿舍,或者姥姥陪着你,我们休息的时候来看你,你愿意吗?”女儿低下头,踢着脚下的石子说:“我不想离开家,不想离开现在的同学。”她的话像一根细针,轻轻扎在我心上。是啊,我们总在说“为了孩子好”,可“好”的标准里,难道不应该包括孩子的快乐和安稳吗?

转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好像是从一年比一年亮眼的成绩单开始的。尤其是近三年,全旗的升学成绩像爬台阶似的逐年上涨,连身在市区的朋友都称赞“你们鄂旗的成绩挺好的”。特别是今年的升学成绩出来后,彻底打消了我心里最后一丝犹豫。中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的消息传来那天,微信朋友圈像烧开的水一样沸腾——那些曾经跟着孩子一起外流的信心,正顺着网线一点点回流。有的家长晒出孩子的成绩单,配文“在家门口的学校,一样能考出好成绩”;有的老师发了张深夜备课的照片,台灯下的教案上写得密密麻麻,配文“所有的熬夜晚睡都值得”;还有的人转发了教育体育局的贺报,下面的评论刷得飞快:“为家乡教育点赞”“终于不用再折腾了”“明年让娃回来读”。

一组鲜活的数据,更印证了许多家庭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希望。2024年全旗中小学在校生一下子多了1088名,小升初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了22.5%,86名旗外就读的孩子回流,甚至有66名旗外小学毕业生主动报名来鄂托克旗就读。这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统计,是一个个家庭“用脚投票”垒起的信任基石。我认识的其中一个回流的孩子,他以前在市区的学校上学,去年转回来就读。他妈妈跟我说“:以前总觉得城里的学校啥都好,可孩子在那边天天想家,上课走神,成绩总上不去。回来后才发现,咱们旗里的老师很负责,孩子每天放学能跟同学打会儿篮球,回家有热乎饭吃,开开心心的,成绩反倒进步了不少。”

有人问我:“你们就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我笑着回答:“哪里有那么多绝对的起跑线?真正重要的是孩子脚下的土地够不够坚实,身边的阳光够不够温暖。”如今的小旗县,教育资源或许还赶不上大城市,但这里有孩子熟悉的乡音,有触手可及的亲情,有越来越优质的教学质量,更有政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坚定决心。


在乌兰镇遇见教育最美的样子

文丨李国玲

这些,难道不就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养分吗?正是这充足的养分,让许多像我们一样的家长渐渐明白,所谓“归巢”,不只是孩子回到家乡的校园,更是我们这些家长的信心回归,是对这片土地重拾起的信任。当家乡的教育能够托举起孩子们的梦想,当我们不用背井离乡就能给孩子一个安稳的未来,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才真正有了温度和希望。而这份希望,会像一粒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明天。

当孩子六年的小学时光悄然流逝,“初中去哪儿读”,便成了我们家庭餐桌上的常谈话题。说实话,曾经,这个选择带着沉甸甸的迷茫与不安。

犹记得几年前,身边不少朋友为了孩子的教育,选择举家搬迁或是让孩子小小年纪就远赴外地求学。那份无奈与对家乡教育的隐隐担忧,也曾深深困扰着我们。那时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心里五味杂陈:难道家乡真的留不住渴望优质教育的孩子吗?我们是否也必须走上那条背井离乡求学的路?

然而,近几年来,一些无比真切的变化在悄然发生,像春风一样吹散了我们的疑虑,最终让我们全家坚定地选择让孩子留在乌兰镇中学。这份选择,不仅源于我们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家乡教育之变,更源于我们对家乡教育的信任和期待。

抉择:从疑虑到信任的“ 心路逆转”

促使我们下定决心的,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点滴积累的信任。

“身边回流”的强信号:最直接的触动,是看到朋友、邻居家那些曾经在外就读的孩子,一个个地回来了!就在我们小区,今年就有两个孩子从外地转学回来,其中一个孩子妈妈感慨地说:“真没想到,咱们旗里现在的教学抓得这么实,老师这么负责,孩子回来就读后进步反而更明显了,早知道……”86名学生的回归,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小升初热度”的晴雨表:当我开始认真打听小升初情况时,惊讶地发现今年选择在旗内升学的学生报名人数大幅增加了22.5%。家长群里热议的话题,不再是“怎么出去”,而是“乌兰镇中学今年新开了什么特色班?”“师资配备怎么样?”这种氛围的转变,像一股暖流,传递着大家重建的信心。1088名新增在校生的背后,是上千个像我们一样重新审视并信赖家乡教育的家庭。

“看得见摸得着”的提升:我们不再只是“听说”,而是真切地看到了改变。孩子所在的旗内小学,这两年校园设施明显更新了,教师教研活动的劲头更足了,连作业的反馈都更加及时和个性化。这些释放在“家门口”的积极信号,让我们相信,整个鄂托克旗的教育生态,包括即将升入的乌兰镇中学,都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期。我们愿意成为这个上升浪潮中的一分子,与家乡教育共同成长。

成长:扎根故土的“拔节之声”

回顾孩子在旗内小学上学的这几年,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家乡的土地上,他汲取的养分远超预期。

学习的“踏实感”:没有了长途奔波的通勤,孩子睡眠更充足,学习精力更旺盛。本地老师更了解孩子,无论是教学的进度还是沟通的方式,都让孩子觉得亲切、容易适应。他的基础越来越扎实,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记得有次他主动跟我聊起科学课上的实验,眼睛亮晶晶的,那份源于理解的热爱,是“填鸭式”教育难以给予的。

生活的“根脉感”:放学后能和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们在熟悉的公园里骑车、踢球;周末去看看爷爷奶奶,听老人讲讲鄂托克旗的老故事;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为家乡的环保出一份力……这些浸润在日常生活里的乡土联结,让孩子对“家乡”有了具体而深厚的感情。他变得更开朗、更懂事了,言谈举止中自然流露的那份淳朴与责任感,是城市快节奏生活中难以沉淀的宝贵品质。

习惯的“养成记”:在熟悉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学校倡导的良好行为习惯更容易内化于心。比如学校推行的“阅读计划”,得益于规律的作息和家庭的支持,孩子真的养成了每天阅读半小时的习惯。这份在家乡土壤里培育的自律和韧性,是孩子在未来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财富。

信心:乌兰镇中学的“ 蝶变之翼”

促使我们最终选择留下来的,是对乌兰镇中学实实在在的认可。作为家长,我们用心观察,看到了学校令人欣喜的进步

焕新的校园,筑梦的空间:走进现在的乌兰镇中学,变化是直观的。标准的教学楼窗明几净,大面积的风雨操场建成投入使用,实验室、计算机房、图书馆的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了。记得有一次带孩子去参观,他兴奋地指着美术教室说:“妈妈,我以后想学美术”。安全、现代、充满可能性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安心追梦的基础。

强大的师资,温暖的守护:家长最关心的,还是“谁在教孩子”。我接触了几位乌兰镇中学的老师,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让我印象深刻。有次我和一位班主任交流,她能清晰地说出班里每个孩子的特点和最近的进步,那份用心令人动容。我听说旗里这几年下了大力气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也看到老师外出参加学习、教研活动的报道明显增多。教师的劲头足了,笑容多了,这份积极的精气神,让我们倍感安心。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守护者。

务实的教学,育人的温度:不再是单纯追求分数和题海。我了解到,学校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的项目式学习开展了起来,课堂互动多了。更重要的是,学校没有忽视“育人”的根本。丰富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驿站”、及时透明的家校沟通,以及教师用心开展的课后服务,都让我感受到学校是在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考生”。这份温度,弥足珍贵。

精细的管理,贴心的细节:从错峰上下学的有序组织到食堂伙食质量的提升和安全保障,再到宿舍管理的日益规范,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体现着学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以生为本的理念。孩子只有吃得好、休息好,安全有保障,家长才能无后顾之忧。

期许:携手同行的“未来之约”

选择让孩子留在乌兰镇中学上学,包含着我对家乡教育和孩子发展的殷切期待——

我们期待,乌兰镇中学乃至整个鄂托克旗的教育,能持续深化教学改革,让课堂更高效、更有趣,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期待能进一步拓宽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无论是学科竞赛辅导还是艺术体育特色发展,让不同禀赋的孩子都能在家门口找到绽放的舞台;期待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纽带更加紧密,让家长能更深入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

我们深知,办好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看到旗里对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看到老师们夜以继日的付出,看到校园里越来越好的硬件和氛围,特别是看到孩子们脸上越来越多的自信笑容,我们坚信鄂托克旗教育的春天已然到来。

让孩子留在乌兰镇中学上学,不仅是一次升学选择,更是我们选择相信——相信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能成为优质教育的沃土;相信我们的孩子,能在家乡的蓝天下,扎下深厚的根,长出强壮的枝干,未来无论飞得多高多远,心之所系,必有故乡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作者:袁峰 李国玲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光明社教育家 2025年09月04日发布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5-09-10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