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任务。其实,近年来各级政府、各个地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顿,不同时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不断有新的探索。在当前教育“深综改”不断加大力度的背景下,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市又开展了一种创生优质教育资源的新实践。——编者
背靠大学尽显附中优势
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近邻,2014年,原名万寿寺中学的我校有幸与大学“联姻”,成为附属中学。作为首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新举措的受益者,用了两年时间,我们这所普通中学从外部环境到内涵发展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背靠大学这棵“大树”,新诞生的附中将学校发展规划定位于以“传统奠基,外语助力”为办学特色,以“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优秀毕业生”为育人目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基础教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这一优势大大弥合了“高校和中小学存在较大差异”的鸿沟。经过对中学内部发展需求调研和大学优势资源的分析,双方将共建工作落实在了以外语教育和国际化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以师资团队建设为核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以课程创新和研发为重点,提升教学质量。
具有国际视野特色的新课程体系设计,是新亮相的附中一张新名片,其实施必须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资源优势。在国际教育学院的协调下,大学先后召集了16个院系与16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开会,建立了“北外支持附中微信群”,各院系文化类活动全部向附中开放;确定了各部门具体工作联系人,使附中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与相关联系人直接对接。同时,针对附中规划内容,各部门提建议、领任务,细化了支持附中的方案。比如针对北外有64种语言的特色,附中与所有语言院系都建立起联系,并锁定了热门语言,与相关院系共同进行课程研发;针对北外在世界各地建立了21个孔子学院的优势,附中重点在课外拓展方面进行了规划。
一经“结合”,大学和中学在教师发展、课程共建、课外拓展等方面拉起手来,一起朝前走——
北外各院系的高端讲座都向附中教师开放,还专门根据附中教师需求定制讲座;北外各院系开办的硕士研修班、课程班都面向附中招生,教师们有意愿继续深造的,都可以在考前辅导、考后录取方面得到政策的倾斜支持。为了使附中教师的研究有目标、有抓手,大学积极搭建平台,组织英语组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体系标准研制》,进行其中持续性默读方面的研究。同时,在国际教育学院和外研社的支持下,我校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论文有了更多发表机会;在大学的推荐下,英语教师有了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与办学特色相呼应,我们推出了以“语言+文化”为特色的课程体系。“语言特色”,是指以汉语为主的民族语言、以英语为主的多语种国际语言的学习;“文化特色”,是指逐步形成以国学礼仪为主线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交流为主要形式的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学习活动。在外语课程设置上,我们对接了国际认可的“欧洲语言共同体框架(CEFR)”标准体系,形成了“国内标准课程+国际标准课程+分级阅读课程”的外语课程综合体系。除了附中英语教师上好国家统一课程和承担一些选修课程外,由外教对照分级阅读课程标准开设“牛津书虫”必修课程,由大学教师对照国际标准开设剑桥五级必选课程,并提供所有共建课程教材。在课程共建过程中,目前开设的小语种课程都得到了各语言院系从师资选派到课程设计的支持。在课外拓展中,北外师生加入附中的活动,如目前学校开展的英语角、趣味运动会、定向越野等活动,都有北外留学生的身影;学校每周利用课间操时间开展的小语种体验活动(德语、法语、马来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也有大学老师专门来指导。同时,附中的学生也进入北外活动,大学的图书馆、校史馆、体育馆都向我校学生开放。
特色课程体系让我校教学质量发生了巨变。除了学业成绩,生源也在逐步改善。(作者 曲秀敏 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依托高校助长阳光少年
73%,这是我校现有900多名学生中,跟务工父母来北京生活的随迁子女所占比例,这些孩子来自全国28个省市。而我校92名教师,平均年龄不满30岁,显示出了学校的年轻。阳光,成为这样一所学校的核心词,“阳光教育”就是我们的办学理念。
是的,学校很年轻,2009年才诞生,当时名为回龙观第二小学;学校在发展,2014年9月,在北京市“高校支持附属学校建设”的行动中,我校牵手北京农学院,成为这所大学的附属小学,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学校更名后,依托农学院的丰富资源,我们首先开发具有“农”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学校原有的健体、益智、器乐等类课程的基础上,与大学共同研讨开发了“6+1”七大类农艺类校本课程。因与七彩相吻合,形成了我校“七彩阳光”校本课程。目前已经开出的农艺类校本课程有一、二年级的“植物水培入门”“园艺植物识别”,三、四年级的植物种植、插花、动物养殖、动物医学,五、六年级的食品卫生与安全等研究性学习课程。农学院的教师来给小学生上插花课,教孩子叶子绘画,制作叶脉书签。学动物医学的有关课程时,学生带着听诊器的小模样煞是可爱。在校园里的开心农场种植区、小兔子养殖区、班级内的种植区,由农学院派来的大学生辅导员指导孩子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同时,农学院的百亩市场、千亩农场、万亩林场都成为了小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农场里的亲农耕活动、农业科普实践、创意手工等全方位的农业体验项目,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参与和分享体验的乐趣。
我们在校园内开辟了“绿植生态园”和学生非常喜欢的“开心农场”,让他们利用课间时间为种植物浇水、除草,亲眼见证生命的成长;到收获时节,教师与学生一起采摘辛勤培育的蔬菜、果实,享受其中乐趣和喜悦——其实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动动手”劳动,而是“转身”成为农学院附属小学后,围绕阳光教育理念,学校开展的“参与成长、关爱生命”德育主题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宽容、担当,懂得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在大学支持下,我校还开展了“一班一品”班级课程活动,即每个班级一种植物,体现一种品格,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由农学院提供植物种子和花苗树苗,学生从选班植、种班植到养护班植;从观察班植、讲述班植到班级日志;从班级养护、小组照顾到班级“小花园”,孩子们不仅参与生命的成长、感受生命的意义,还学会了责任与耐心、等待与坚持、互助与友善,由此也形成了我们独有的班级文化。
利用农学院的资源,学校组建了第一支游泳队,正式开设了游泳课,很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借助大学支持附校建设的项目资金,我们还聘请专业师资开设了粉画课,聘请海军军乐团的老师担任学校行进打击乐教练;学校民乐团的师资以及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的教练也得到了更好的配备。专业师资的加入大大推动了我校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丰富的课程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在课程文化熏陶下,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雅行、自信、健康、快乐的阳光少年正在茁壮成长。(作者 郑金霞 系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校长)
优势互补得双赢
大学如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所以能源电力为特色的教育部直属大学,2014年,我校与北京市昌平区教委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先后与昌平实验小学、回龙观中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华北电力大学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合作共建的总目标,是充分发挥大学资源优势,“把附中附小打造成昌平区一流、具有一定领先水平的北京市优质示范品牌学校”。而建设好附属学校,也是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的重要途径。
从签署共建协议、举行揭牌仪式、更改校标校名、改版附校网站,到深入推进附属学校建设的一系列举措,提升了华电附中附小的品牌竞争力,社会认可程度显著增加。
我们建立了理事会机制,变革附中、附小的学校治理体系,同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专家对附校发展进行诊断评估。同时,加强课程建设也成为多方面合作探索的重点。
特色课程,可以成为学校的一张金名片。借助大学的能源电力特色优势,我们合作双方在此发力,开发了“实践与创新”“能源与环境”“经济与法律”三门特色校本课程,分小学、中学两个系列16个主题,涉及无线电、空气动力科学、核科学、环保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
英语课程资源往往是中小学的短板。合作中,大学选派了外籍教师到附校教授口语课程,更有外语系教授指导参与编写附小英语绘本等校本课程。
附中、附小教师提升课程能力的需求十分旺盛,大学就通过举办多种专题讲座、主题沙龙、拓展实践,组织他们到国内高水平中小学参观学习、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来帮助附校教师开阔眼界,课程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都获得了极大提高。
同时,依托大学生实践与创新团队,我们开展了“少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吸引中小学生共同参与创新实验项目,完成了一些具有电力特色的设计作品。通过提供大学生课外辅导,聘请专业教练对附中、附小开设的特色体育项目给予专业指导和训练,以及对其师生进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措施,附中附小基于课程整体建设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科研是高校的强项。我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以教学课题立项的方式,帮助附属学校教师开展研究,并与昌平区教委协商,其申报课题以区级对待,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目前附中附小共申报教学研究项目14项。
从建立合作到共建共赢,不仅双双提升了大学和附属学校的办学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也实现了大学服务社会、解决自身发展瓶颈的双赢目标。(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