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有人来检查时,学校拿出一张课表,平时用的是另一张课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目前中小学课程设置门类偏多,课程以分科教学为主,课时安排不合理,有的科目学校没有专业师资,所以,一些地方中小学存在“阴阳课表”现象。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刘希娅认为,“阴阳课表”的症结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已经执行16年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适应性。
刘希娅说,目前我国执行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于2001年制定并发布,有力地保证了第八轮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但是伴随各区域和基层学校课程改革取得新成绩的现实背景下,这一课程方案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日益凸显。
在刘希娅看来,课程方案存在局限性,课程设置门类偏多,课业负担重。《课程方案》规定的国家课程加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一、二年级有8~9门,三至六年级有10~11门,七至九年级有11~12门,科目偏多,学生学习任务重。
“可以这样说,凡是孩子需要的科目都开了,另外,课程分科过细带来的部分知识和内容交叉重复,进一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刘希娅说,“课业负担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顽疾。
另外,课程以分科教学为主,重智轻德。课时安排不合理,缺少实践机会。刘希娅说,《课程方案》规定,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这一比例偏小。再加上地方课程也多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留给学生自主性、选择性、实践性的学习时间和机会非常有限,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因此,有的地方因为没有专门师资,培训和科研也跟不上,只好搞‘阴阳课表’。要拿出一些举措,让我们的课程回到实际中来。”刘希娅建议,若要牵动全国中小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修改《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减少学科门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设置综合化核心课程,整合学习内容有交叉、有重复的学科,将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写字等学科整合到核心课程中。
基于这些认识,刘希娅在自己所在的学校进行了课程整合的改革,留出一半的在校时间给孩子们进行实践性学习。实践证明,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成绩也很不错,“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怕考试”。不止着眼本校,刘希娅每年也要跑十几个省进行调研,她发现最偏远的山区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学校上的是一样的课程,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
“对语文、思想品德、政治、历史等涉及意识形态的课程,国家要统筹,但是在自然学科方面,可以加大学校的课改自主权。”刘希娅建议,允许学校在保证总学时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课型等自主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允许学校适当切分学科课时,留出更多时间用于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
“国家要敢于放手,调动全国各级学校课程研发的积极性。永远不放手,就永远长不大。”刘希娅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