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学生遇母语"听不懂说不明"尴尬


今年911日至17日是全国第14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今年推普周活动主题为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如今,走进大中小学校的校园,我们在感受现代化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在感叹学生们对于汉字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减弱,越来越多的学生们正在遭遇母语听不懂、说不明、写不出等一系列问题……

 

  [校园现象]

  乡音重难听懂 大学新生遇尴尬 

  进入九月,本市大中专院校新生陆续报到。许多来自外地的学生不仅带来了家乡的特产,也带来了浓重的乡音。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就像在开方言大会,虽然有时听不懂也会闹出些笑话,但是感觉不错,可以学习很多其他地方的语言呢。南开大学大一新生小陈说。与小陈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不同,来自另一所大学的大一新生潇潇却因为自己的乡音太重而遭遇尴尬。

  开学后,潇潇所在的班级第一次开班会,班主任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来自贵州的潇潇刚一开口便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刚一说完我叫什么,来自哪里,大家就笑了。我知道肯定是因为我的口音太重,他们可能听不懂。当时站在讲台上特别尴尬,不知道还要不要继续介绍下去。回忆起当天的一幕,潇潇不好意思地说。从那之后,潇潇有意地减少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尽可能少开口说话。我说了她们也听不懂,而且总感觉大家会在背后笑我。有一次上课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就说了两个字不会。其实以前读中学时我的成绩一直很好,跟同学的关系也不错。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考上了大学竟然会变得如此自卑?潇潇激动地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因为普通话说得不好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并不少。虽然已经在大学中度过了两三年,但是部分高年级学生仍然乡音浓重。以前一说话就害怕同学们笑话,现在也已经习惯了。不过因为普通话说得不好,还真觉得自己有点低人一等。大三学生小徐坦言到。

  普通话说得标不标准,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确实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会因为乡音太重害怕被同学们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敢与大家交流,更不敢表现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发展机会,甚至影响到交友以及今后的就业。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除了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外,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普通话训练也非常有必要。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魏华说。

  企业注重沟通能力 普通话成应聘敲门砖

  国家英语四、六级证书,公共英语等级证书、剑桥商务英语证书、雅思、托福……如今,大学生在应聘时,亮出的英语证书可谓种类繁多,能讲一口流利英语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的基本技能。但是,在英语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大学生们却往往忽视了母语的重要性,外语比母语说得好成为当下不少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近日,在一家企业的招聘面试环节中,怀揣多本获奖证书,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研三学生小唐再次被淘汰出局。这已经是小唐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的第二次面试失败。由于在读学校名气不小,上学期间又获得了不少奖项,发表了多篇论文,小唐的简历颇具竞争力。虽然两次应聘的企业均为知名企业,但是每一次小唐都能顺利进入第二轮的面试环节。谈到失败的原因,小唐郁闷地说:面试企业说我的普通话不好,这样很难跟公司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客户沟通。而且如果普通话不标准,还会影响公司形象。真的没想到现在企业招聘居然这么看重普通话,原来以为说好英语就行了呢。

  如今,在招聘会上走上一圈,你会发现,很多职位的招聘要求中都会注明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而这种沟通能力的基础就是说好母语。不久前,本市10家企业对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实行联合招聘,虽然来自不少知名院校的大学生成功入围第一轮,但是大部分应聘者却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而止步第二轮。

  招聘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英语比汉语说得好的学生,有些说着流利英语的大学生在面试时竟然无法正确理解面试官所提出的问题,或者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应聘大学生都知道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却大多忽视了母语的学习。其实说一口标准且流利的普通话,能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也是应聘者思维能力、自信心和沟通能力的体现。 有时,招聘广告上可能没有明确指出要求普通话,但是在面试过程中,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已经成为应聘者入职的基本门槛。易才网客服经理王进彦说。

   提笔忘字字迹潦草 书写能力差成通病

  现在大家都用电脑打字,有时候老师留作业都要交电子的,写字好看有用吗?昨天记者在某培训机构采访时,一名小学生说。而他的观点立刻得到了十多名同学的认可。在该培训机构作文班,记者翻开五年级小学生作文本,看到不少学生的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在六百多字的作文中竟出现了十多个错别字。教授作文课程的老师对记者说:现在的学生用电脑打字速度都很快,可是写出来的字却真是不敢恭维。虽然平时上课时,我们总会强调写字工整、用词规范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学生却不以为然。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种提笔忘字、字迹潦草的现象并不只是出现在中小学生的校园,一些大学生甚至是走上社会的青年人同样面临着书写能力越来越差的问题。

  在本市某大学任教的张老师,近日收到了多份令他哭笑不得的报告。暑假里我们让学生每人撰写一份实习报告,由于提前下发了统一的实习报告表,学生们只需按要求填写就行。张老师向记者介绍说。不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上周当他把学生们的实习报告收上来仔细翻阅后,竟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字都写得歪歪扭扭,还有一些学生的报告中出现了多个错别字。现在学生的作业、报告以及论文,大多都是电脑打出来的,也许是太久没有手写作业了,这样的报告拿出来,谁能想到是大学生写的呢?张老师无奈地说。其实也不能说学生们,我自己也经常是提笔忘字。前两天去饭店吃饭,服务员太忙,让我们自己点菜,我居然想不起来西芹字怎么写。现在真要想写点什么,总是不知从何下笔,小时候学的成语啊、诗词啊,更是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一提到写字、写文章,我就感到无比自卑。张老师的同事忍不住说。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汉字书写能力的危机?采访中,电脑和手机的大量使用被学生们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现在还真没有多少机会让我们手写汉字了,平时交作业老师都要求打印,上课的笔记也只需copy老师的课件就行。经常不写字,提笔不忘字才怪。不过要是真遇到不会写的字,拿出手机输入拼音就知道了,现在谁还会查字典学字啊?大四学生沈喆说。

  网络语盛行 传统语言受挑战

  这个周末真杯具,偶一大早起床要去上补习班,有木有比这样的生活更坑爹的啊?近日,家长黄女士被儿子的一篇周记搞得一头雾水。尽管儿子今年刚上初中一年级,但是写出的作文却充斥着眼花缭乱的网络时髦词汇,这让拥有硕士学位的黄女士也感觉像读天书一般。我让孩子帮我翻译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杯具悲剧的谐音,的谐音,坑爹是一种自我讽刺和自嘲……”黄女士告诉记者。虽然通过翻译,黄女士了解了作文的意思,但因为读不懂网络语言,这位母亲还是遭到了儿子的嘲笑老妈,连神马都是浮云都没听说过,您真是太out了!儿子得意地说。

  儿子告诉黄女士,现在班上的同学都使用网络语言,不仅在网上聊天打字时用,平时日常对话中也会说。儿子觉得网络语言既时髦、又简洁,同学之间交流起来很轻松。翻看儿子的周记本,黄女士发现儿子几乎每篇周记里都使用过网络语言,其中很多词语被老师用红笔纠正过。黄女士说,老师在家长会上也曾提过不让孩子在作文中使用网络用语,但是孩子平时说话都习惯了,很难彻底纠正。有时,孩子会在写作中不自觉地使用网络用语,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分不清是不是网络语言,这样的现象令家长感到非常担忧和头痛。

  杯具、神马、狂晕、hold住、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词语不仅在互联网中盛行,也被喜欢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的年轻人移植进日常生活。这些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包含词语谐音、各种符号、英文字母、日语单词等等。虽然俏皮幽默、简单活泼,但也给传统的语文书写和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惑。特别是一些网络语言出网络,频频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上出现。一些广告商家或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过度引用网络词语,或者自编自创词语,将一些成语替换成谐音字或错别字,严重干扰了青少年对汉字和成语的认识与学习。

  对此,一些语文教师和语言教育专家认为,网络语言确实对丰富我国汉语文化,促进青少年横向交流起到推动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快餐式语言,大多数网络语言生命力短暂,无法经受时间推敲而很快被淘汰。家长和教师不必对网络语言过度担忧,但对于处于学习语言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老师和家长一定要肩负起监督和引导的责任,引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及时纠正学生作文中、作业中的网络语言,教育学生体会传统语言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

[专家观点]

  呼吁语文教学改革

  国家汉语口语水平测试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红弢表示,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一个人的语言应用能力关系到他是否能够成为一名成功的人才。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语言学习黄金期的青少年来说,要把握住学习机遇,多读书、多与同龄人沟通,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家长和老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于有误导性的负面语言信息,要及时避免和纠正。

  此外,赵红弢认为国家应当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测评体系,推进国人汉语应用能力的整体水平。赵红弢介绍,目前国家汉语口语水平测试考试委员会建立了汉语口语水平测试、汉字书写水平测试、演讲水平测试、朗诵水平测试、行业普通话测试等一系列汉语应用能力评价体系,为国人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搭建完善的平台。最后,赵红弢还呼吁,我国目前的语文能力评价体系应向更客观、更全面的方向进行改革,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能力,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听说读写齐并重。

  感受汉字之美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青少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孟威在接受采访时说,汉字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的简牍、帛书、汉魏晋唐的摩岸、碑刻、残石、残纸、经卷、墓志……汉字形体的演进与书法艺术的建立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关联,书法也因之成为以书写文字的方式而卓然于世界艺术之林。同时,汉字音与义的属性,又凝结出以古典诗文为核心的文学传统。

  然而我们今天面对的却是:作为工具的汉字不断被孤立、被肢解、被异化。书法作为书写技艺,诗文作为古典体裁同样被割裂。而真正认知与破译汉字信息保存下来的文化基因或密码,不仅仅是学习与研究,更需要的是修养与体验。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引领更多热爱中国文化的朋友,特别是青少年共同来开启书法与诗文这两扇大门,步入中国文化的殿堂,领略中国文化的胜境,感受汉字之美。

  [相关链接]

  书法课走进学生课堂

  为了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市教委下发的《2010-2011学年度天津市中小学课程计划安排意见》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写字训练,提高书写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市教委要求义务教育小学段一至五年级开设地方课程《习字与书法》,学校每天安排1520分钟写字教学与训练。其他年级也应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加强写字训练。(新闻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1-09-22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