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2012,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爱


        新华网南京1月1日电(记者凌军辉)刚刚过去的2011,教育热点不断。校车安全、入园难、择校热……一件件都牵动国人的心。但是,日前一则“家长让老师下跪并赔偿”的新闻却深深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江苏常州的一位家长得知儿子被老师罚坐在黑板前,不仅动手打老师,让其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向他们父子下跪道歉,事后还让任课老师写下承诺书,承诺主动赔偿2000元“诚意金”。老师罚学生固然方式欠妥,但家长的过激反应则凸显了当前家庭教育的极度缺失。

  一提到教育,似乎都是学校、教育部门或者社会的问题。事实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教育学、心理学也早已证明,家长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习惯培养、道德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要上最好的学校,孩子要坐最好的座位,孩子要受到老师最多的关注,孩子在学校不能受一点委屈……当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已经到了“失去理智”的程度,不仅伤害了家庭教育自身,也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正常开展。

  近日,一位从教10多年的中学语文老师给记者讲述了一次作文打分引发的冲突,让人唏嘘。一次语文考试,老师给班里一个女生的作文打了23分(总分80分)。女生的家长第二天赶到学校,向校领导投诉老师的打分不客观,坚持认为这篇作文应该得24分。在听到语文老师“作文打分误差一两分很正常”的说法后,这位家长不依不饶,三番两次到学校讨要“公正说法”。学校不得已成立作文评审委员会,专门给这篇作文的打分做出书面评定,才算了结此事。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篇作文到底该评23分还是24分,而在于家长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家长把“爱孩子”等同于“让孩子不受委屈”。事实上,对孩子的袒护和偏爱不仅阻碍孩子的成长成才,而且给孩子树立了错误的价值观念,容易养成孩子“极端自私”的品行。(新闻来源:新华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2-01-04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