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18日电(记者俞菀)“平凡,却从不平淡。”这是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附属中学的特色。曾经,为了给孩子读名校,上海不少家长经历了从向往、追逐到失落的择校过程。如今,“家门口”的这所“新优质”学校却给人带来惊喜,改变了很多人的想法。
2012年中小学校招生季前夕,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中春路的基地附中。外环高架上车水马龙,弄堂里的学校却安静明亮,书声琅琅。八年级3班的同学正在一个“神秘”的房间里上课,那里有穿着奇特装置的人偶、圆明园的兽首模型、与众不同的废旧空调……
这里是基地附中特色课程“我们的Robot—走进机器人世界”教学现场。不仅课程内容独特,还是“1+1双师”辅导教学。只见“入门级”的孩子们一边鼓捣着手上的电动模型车,一边听年长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大师级”的孩子则跟着年轻导师进行动手操作,编程、焊接、拆卸、改装……
“这是我们设计的‘老人猝倾防护报警装置’,原理就是在人体髋关节处安放触点开关,当老人猝倾时,开关会接通电源,衣服上的气囊就会自动打开,减轻损伤。”学校里出名的“科技达人”袁颖杰介绍说,原本以为中学生活会是“灰黑色”一片,没想到还有这样丰富多彩的拓展型课程,培养兴趣、增加自信,也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记者留意到,基地附中虽然没有最好的硬件设备,也没有一流的师资配备,但处处体现出温馨的校园氛围。每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个教室都有图书角,电视机柜边养着小金鱼,窗台上摆着植物花卉……孩子们懂礼貌、讲秩序,快乐而轻松的眼神是老师们“用心”培育的最好证明。
六年级4班的学生正在电脑前上数学课。据说数学学科也是基地附中的特色科目,于是记者好奇地观摩,发现学生们正通过回答“自主学习平台”上的习题来强化课堂知识点。任课教师孙菊贞很快在电脑终端收集到了学生答题的情况,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重点讲解。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的目标,大家都掌握的知识点老师可以一笔带过,提高了课堂的针对性,也有效地解决了‘学优生’学有余力、‘学困生’力不从心的问题。”孙菊贞说,目前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课程都在研发不同类型的自主学习和辅助教学平台,以“精”“准”为目标向课堂要效率。
校长张忆说,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或许孩子们走上不同人生道路后,初中三年学到的知识会逐渐遗忘,但他们在学校里的收获会受益终身。
记者了解到,2012年,基地附中将扩建至24个班级,学生总数达到900多人。八年级3班学生张元舰的父亲告诉记者,当初为了给孩子读名校,买了房、落了户、托了关系,结果还是被调剂到家门口的基地附中,心里不太情愿。“可几年下来,孩子成绩稳中有升,性格活泼自信,让我对学校印象大大改观。我还有一个孩子,也要让他来读这所学校。”(新闻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