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科长接受调研组学生的访问
2013年1月15日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杨浦区民工子女教育调研组志愿者来到了杨浦区教育局,陈爱平副局长及义务教育科的周科长接受了调研学生的访问。访问中周科长不仅介绍了杨浦区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同时还提到了杨浦区教育局从2009年开始在17所试点学校进行农民工子女、同住子女融入教育实践的课题,这一课题旨在帮助入读农民工的孩子们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上海当地的教育环境及文化氛围中。
周科长介绍到这一课题产生在以下两大背景之下:一是城市化进程,农民工子女从农村进入城市需要一个缓冲的适应过程。二是出现新的环境不均衡,比如不同学生家庭环境的落差,教育资源上出现了一些不均衡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课题实施主要分两大模块——子课题:小学阶段主要是以家庭教育指导的课题研究,初中阶段则包括心理融入、行为融入也包括一些家庭融入,是以心理融入为主导的课题研究。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以研究推进工作,主要分四个部分:
1、建立两个校本特色课程的研究,小学是家庭教育指导,以书本形式(《牛牛上学记》)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进行指导;初中是心理融入和生涯规划,以拓展性课程的形式在学校中进行试点,帮助孩子们进行文化认同、心理疏导、学业生涯的规划和导航等。
2、组建两个英语学科的教研课题。调研组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的整体学业素质是低于上海市学生的学业素质的,而英语又是在三门主要学科中最薄弱的一门,基于此问题而创建的英语教研课题。小学是针对性的训练习题,增加层次和坡度,初中是英语导学案的研究,与教材完全配套,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种学案。
3、设立一校一评特色课程又称适应性课程。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孩子,也要适应每一个孩子,基于农民工子女学生的特性爱好,在试点的每一个学校中设立一门特色课程,譬如东辽阳中学的“麦秆画”、“纸艺”,平凉路四小的“足球”、“绿色科技”,杨浦小学分校的“民乐”…… 孩子们在喜欢的课程中收获知识、素养、能力,渐渐树立起自信。用课程来丰富孩子的心灵,用课程来促进孩子的成长。
4、打造两个基地:家庭教育指导基地和融入教育指导基地。小学家庭教育基地通过远程设备,让家庭教育指导的资源进行全区共享。融入教育指导基地是以心理导航为主导,形成课程群帮助孩子心理、行为和学习的融入,进行学习方式及习惯的培养,达成与本地孩子文化上的共融互通。
介绍完目前课程调研工作的四大板块之后,周科长又简单陈述了杨浦区教育局在这一课程研究上的后三年计划。此次杨浦区教育局访问顺利结束。(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民工子女调研小组 杨培蓓供稿供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