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北京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北京市教委再次下发通知,提出严格禁止违规补课、严格教辅用书管理等规定,为学生减负。” 买传统教辅 家长很忙
“同志,请问这3本书有吗?”2月26日,中关村图书大厦,一位60岁左右的大爷手里拿着一张纸条,正在向教辅图书的导购员咨询。
纸条上打印着:《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快乐做中学》、《婴幼儿全语言整合教育》。导购回答说没有,大爷显得很着急。于是记者就陪着他去西单图书大厦继续找。
路上,大爷告诉记者,他的孙女在朝阳区上幼儿园大班,上学期幼儿园突然说不再给统一买“教材”了,要让家长自己去买。“可是很多书都没用上。孙女读中班时,幼儿园买了6本书,里面还有社会学、心理学的书,那本社会学的书用了不到十几页。”
西单图书大厦也只有《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一套共5本。大爷无奈地说:“为了应付上面的规定,代买改成推荐,绕了一大圈儿,最后绕的是家长。”
记者在西单图书大厦随机采访了10多位家长,他们来自海淀、东城、西城、朝阳等,几乎全是按照老师的推荐来购买教辅的,有的对着手机里老师群发的短信,有的拿着纸条,有的家长到了书店后还给老师打电话询问版本。
一位家长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带着孩子来买书,买完教辅后,孩子对一本动物百科全书产生了兴趣,家长看到后着急地说:“别看那些没用的书了。快走,没时间了。”
25日晚上8点多,东城区交道口的乌兰花书店依然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买教辅材料的家长在书店门前排着百余人的长队,手里都拿着一份购书单,上面写着黄冈小状元的作业本、口算本,小升初选题精选等,涉及教材全解、同步练习、课堂作业、模拟考试等各个方面。
卖电子教辅 商家很忙
24日,正月十五,王府井书店二层教辅用书楼层一派拥挤、热闹的场景。
在点读机、学习机专柜前,推销员向一对带着孙子来选购的老人热情推荐:“这款1498元的比988元的好多了,2.8英寸屏幕、240320分辨率,支持MP3和MP4格式、游戏等功能。内容可以随时下载,与教材同步,阶梯式语数外课堂,9门功课名师视频辅导。”
“这么复杂,孩子能弄明白吗?”爷爷问道,“教材还需要下载,我们不会上网啊!”“现在的孩子聪明着呢,其实这学习机就像游戏机,只要孩子感兴趣,觉得好玩就没问题,内容您来我们这儿下载就可以了。”推销员说。被游说动心的老人去柜台交钱的工夫,推销员向记者坦言,这个东西管不管用,她自己也不清楚。“最好卖的就是开学这段时间,一天的销售量比平时一个月的都多。”
旁边一位家长在询问学习机如何升级,当记者问起学习机是否有效时,这位家长说:“我也不知道管不管用,孩子只是对讲故事、快乐农场等娱乐功能感兴趣。我感觉很多功能比较粗糙,比如讲故事的声音生硬、语调单一、逻辑程序化,比较机械、单调,没有互动、没有沟通。”
据悉,学习机2000年引入中国,2006年总销售量达到338.8万台,销售量每年都以超过30%的速度迅速扩张。尽管学习机市场龙蛇混杂,品牌机、山寨机结伴而生,大企业、小作坊并肩同行,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但截至2009年,中国学习机市场的总额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推面授辅导 培训机构很忙
25日早晨7点多,记者来到海淀区中关村某知名中学门前时,看到路边两侧,一家挨着一家的培训班推销摊位把学校围得水泄不通。“6小时快速提分”、“8堂课改变孩子一生”、“踢好高考数学临门一脚”……传单上的宣传口号令人目不暇接。
记者停在一个摊位前,推销员马上热情地介绍起他们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课程,“全是名师,300元一个小时,一次两个小时,当然还有更贵的名师。”记者转身离去时,推销员还追着说:“希望您尽早报名,现在刚开学,家长们都在抢好的老师和上课时段。”
在一个知名一对一培训机构摊位上,家长登记信息的表已经填了两页多。有一位家长报了全科,总花费将近1万元。一位推销员正在向家长们说:“如果您的孩子在这所中学读书的话,我建议您报贵一点儿的老师,贵的老师才能辅导水平高的学生。”
很多家长也在互相交流着报班的“经验”。一位家长对另外一位家长说:“我在孩子上寒假辅导班时,就预定了这个学期的课,他们还给了优惠。有些好的老师,你不要留下空档,从寒假班到平时班再到暑假班,连着报,孩子才能不懈怠。”(记者禹跃昆)
记者手记
微力量也能产生蝴蝶效应
当老师私下的推荐书单、逐利的商店和培训机构、家长攀比的消费观充斥着孩子们的开学时,笔者不由感慨:如此开学,实在沉重!
不留作业,家长答应吗?没有高升学率,学校答应吗?没有高学历,用人单位答应吗?被困于应试教育漩涡中的每个人,在脑袋追随素质教育的理念时,脚却走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一边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一边却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一边大谈素质教育,一边又把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最高标准。因此,家长、老师和社会又捧起了应试教育这块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
教育回归本质,改变教育评价方式……教育规划纲要早已明确,但实施起来为什么这么难?其实,包括教师、家长在内的每个人都是促进教育改革的推动者。洗脑的同时,更要洗脚;嘴上口诛笔伐,行动上更要杜绝推波助澜。一个人的微力量,也可能产生蝴蝶效应。
教育,正是在这样一点点的改变中前行的。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