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加拿大公立教育有何吸引力

加拿大是中国学生四大热门留学目的地之一。据加拿大移民局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8年,在加拿大学习的中国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从5万增长至14.3万,增长率达186%。

那么,中国学生赴加拿大留学的整体情况如何?加拿大的留学政策有何特别之处?中国留学生在院校申请、专业选择和就业方面呈现怎样的趋势?近日,启德教育发布了《2019加拿大留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加拿大的高质量教育、灵活且丰富的留学选择、较低的学习及生活费用等都是其吸引留学生的优势。

留学总体费用较低 带薪实习项目众多

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2019学年加拿大本科阶段国际学生,平均每年学费为27159加元,约合14万元人民币;研究生阶段,平均每年学费为16497加元,生活费1万至1.2万加元,总留学费用折合人民币每年最低约为13.8万元,相比于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生及其家庭的资金投入较低。

据悉,加拿大的大部分综合类、基础类大学及学院,都与当地企业合作,提供了许多带薪实习项目,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为学生争取毕业后的工作机会。在校生的带薪实习项目通常为3至4个月,工作时间为一周5天、一天8个小时,工资为每小时10—16加元(约合人民币52—84元)。

带薪实习项目在加拿大已有多年历史。报告显示,滑铁卢大学在1970年首先开设了此类项目,目前这所学校80%的专业均提供带薪实习。北美规模最大的带薪实习项目课程由加拿大的西蒙菲沙大学提供。加拿大最大的商科带薪实习项目由劳里埃大学的商业和经济学院提供。布鲁克大学的带薪实习项目规模位居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第三,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

加拿大学院申请增长较快 主修职业技能导向型课程

启德教育留学服务的数据显示,2018年通过该机构申请加拿大留学的学生,本科申请占比41%,硕博申请占比23%。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加拿大高校主要分为医博类大学、综合类大学与基础类大学。启德2019年加拿大留学申请数据显示,在本科阶段,超过一半学生选择医博类大学,其中排名前三的高校为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占比为19.32%,其他医博类大学的占比共为38.17%。此外,综合类大学申请占比为36.28%,基础类大学为4.76%。硕士阶段申请最多的三所大学是综合类的温莎大学、医博类的韦仁敦大学以及综合类的布鲁克大学。

作为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加拿大的学院主要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导向型课程。与中国的专科教育不同,加拿大学院可提供本科学士学位课程、文凭课程、研究生文凭课程、与大学合作的联合学士学位课程等。加拿大学院开设的文凭课程学习时长一般为两年至三年,研究生文凭课程一般为一年制或两年制。相比于大学,学院的学制更短,录取要求稍低,申请流程也相对简单,并同样提供语言双录取课程,学费也比大学要低,每年约1万至1.2万加元左右(约合人民币5.2万至6.3万元),并提供带薪实习项目。

学院是加拿大的特色教育,国际学生一般在学院完成两年及以上的文凭课程,在毕业时就可同样获得3年的工作签证。启德留学服务数据显示,与2017年相比,2018年通过启德申请加拿大学院的增长率较高,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除了选择申请加拿大硕士课程,也选择了公立学院的研究生文凭课程,以快速获得加拿大毕业工作签证,方便就业。据2018年加拿大《环球邮报》统计,近5年内,拥有大学以上学历者申请加拿大公立学院的数量增长了40%以上。

低龄留学占比接近30% 加拿大公立中学受欢迎

启德留学服务数据显示,2018年通过启德申请加拿大留学的学生中,申请中学及以下学校的占比接近30%。在区域选择上,安大略省仍为学生的首选,比例为74%,具体包括多伦多市、渥太华市与滑铁卢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占比为16%,包括温哥华市与维多利亚市。在申请年级方面,申请十年级至十二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中阶段)的课程占比达到81%,其中申请十一年级的学生为主要群体,占30%。2018年,申请加拿大公立中学、国际中学及各地精英中学的占比分别为56%、36%与8%。

据报告介绍,加拿大的中学主要分为公立中学、本地私立中学、贵族私立中学与国际私立中学四种。国内初一至高一的学生一般申请加拿大公立中学或本地私立中学的八至十一年级。其中,公立中学每年的学费与生活费约为1.8万至2.4万加元(约合人民币9.5万至12.5万元),私立中学约为3.5万至4万加元(约合人民币18.5万至21万元)。国内初一、初二和初三的低年级学生,可以申请加拿大贵族私立中学八、九、十年级,每年走读制学费与生活费约为5.5万加元(约合人民币29万元),寄宿制学费与生活费约为7.5万加元(约合人民币40万元)。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19-09-27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