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一位特级教师的总结:解放学生的创造力要做到4个“重构”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是学生的高质量学习。要实现高质量的学习,必须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的内驱力和好奇心是解放学生创造力的关键。特级教师符永平总结了自己的四点“重构”经验,建议各位老师认真收藏~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走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教学设计中,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感到好奇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引导学生跟着课堂教学进行思考。

同时,学习方式单一,较少训练学生采用自主发现、质疑探究、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导致一些学生因为某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被“堵”“卡”而直接“躺平”,学生无法到达他们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进而不能攀登到新的探索区,不能体验到怦然心跳的成就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还提出了“六大解放”的具体要求与方法,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有了创造力的学习,学生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彰显,这是形成高质量学习的前提,也是当下落实“双减”、课堂提质增效的良方。

下面,我结合小学、初中数学九年一贯制创造式教学的课例研究,说明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潜能、唤醒内在创造力。

一、重构作业,由已知走向未知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充分思考,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发生。

可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很难保证让所有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并接近“新的探索区”,这是课堂效率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是实施打通课前先学、课上探学、课后补学这三种作业的贯通性教学,重新定义作业的结构:

减少套路式刷题内容,增加为学生突破第二天课上重点和难点的铺垫性预习作业,在“自觉先学”中形成作业质量高、课堂高效的良性循环,走出“课前不预学,课上被动学,课后作业不会做”的恶性循环,为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创造力培育打好必要的基础。

在开展“九年一贯制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业重构对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令人震撼”来形容。在一次探索图形面积计算的小学课堂上,我设计了“从图形面积发现____(此处留白让学生去发现)”的学习方案,并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

我把画“小学图形与计算”的“知识树”和“将此图分解成可计算的图形”作为训练学生学会“自觉先学”的作业内容。上课前我批阅先学作业后,发现学生学习的潜力很大,特别是一些学生从圆自然滑向了初中弧、扇形等图形的计算,知识生成脉络清晰,有些学生还将重难点、易错点嫁接在“知识树”上,枝叶错落有致,颜色搭配合理,一幅幅数学与美术跨界融合的学习创意画诞生了。

课堂上一些学生问我:“老师,今天上课的内容为何不告诉我们?”我说:“这是为保护大家的好奇心,老师希望你们去发现和命名。”实施“双减”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课前“自觉先学”应成为课上创造力生成的最好填补。

二、重构课堂,激发好奇心与想象力

重构课堂,就是要走出“齐步走的复习、灌输式新授、刷题式巩固”的“三步走”线性课堂结构,在陶行知先生说的“六大解放”和好奇情境中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让更多学生到达创造力培养的最近发展区。

以上述那堂课为例,要讲什么没告诉学生,“知识树”究竟长成怎样更合理、更有个性和创意,学案上的图形能分解成多少个不同的可计算面积的图形……一切未知但又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太多关联,这些情境产生的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探究欲和好奇心是学生课上克服困难、自主探索的动力,使课上互助式提优补差、解决个性化问题的深度合作学习成为可能。小组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交流,不正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吗?

学会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对应图形,是提高数学读图、识图、组合图、变式图等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仅针对学优生而言,而是要在45分钟的课堂上对应每个学生的水平和个性化需求,设计有梯度的学习目标,让每个人找到思维攀登的“脚手架”,从而实现高质量学习的目标。

三、重构学力,把学会“再创造”作为重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反复强调:数学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通过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而不是灌输,教师应担负起适时播下创新种子的教育责任。学生能创造什么呢?显然,这里指的不是什么伟大的发明创造,而是学生面向未来应有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有人认为,能刷题、善套路、会解题就是学力强,这是十分片面的,学会“再创造”,才是学力强大的标志。

教师应该多进行超越解题能力的题型与命题的学习与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继续拾级而上,大胆、自信地跃上创造式学习的新台阶。

比如在上述图形面积计算的课堂中,我让学生自己对未学过的新图形进行命名,让他们结合已学图形尝试从概念、公式、应用等不同角度“编写教材”,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这都是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未知领域。一些学生在周记中用“无法自拔”“我们太厉害了”来表达对课堂的喜爱和对自己创造力的欣赏。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解放儿童创造力”带来的力量。

四、重构评价,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中成长

学生最清楚自己“学得怎么样”,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得与失、因与果、堵与畅,包括非常隐性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心理等,这些才是学习评价最有价值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与调节的科学实证。

可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接受教师无情评判“√”或“×”等简单标志的学习环境里,直接导致学习的主体性被压制。很多学生除了教师给的结果性评价,说不清楚自己学得如何,从而失去随时调节学习方向和纠正偏差的机会,其危害性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要让学生学会自主自评,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能力。小学生能学会初中的弧、扇形等相关知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自主自评一直伴随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时刻存在的自省式评价、启发式评价、快乐式评价,使更多学生能及时跨越学习障碍,顺利在最近发展区不断调整。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重难点在哪里?长期以来都是教师理想化地、“一厢情愿”地写在教案或学案上。而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在一堂课快结束时,自己总结自己写,并把它作为课堂小结。因为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每个学生写出来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千差万别。这为我们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也是后续教学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课堂小结与反思中实现课上的查漏和课后作业的补缺,并进行无缝对接。

 

作者符永平(江苏省南通市基础教育课改办公室副主任、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2022-10-08发布

出处:《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08日第10版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2-11-03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