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借助高校智力资源,推动区域教育高水平发展,是近年来北京市发展教育的策略。目前这一作法在全国多地已成趋势。在与大学的合作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随着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教育行政的角色应该发生什么样的转变?如何在大学和中小学之间架起一座桥?
日前,在“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倡导的U-D-S(大学-区域-中小学)协同创新服务首都基础教育的模式受到广泛赞誉,为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行路径。
区域、中小学校与师范院校携手开展教育合作,以“有智慧引导的办学”提升本地、本校的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国家、地方以及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成为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一个典型策略。并且,这种借力与服务,都在随着改革的多样需求而不断创新。
共同发力:U-D-S合作应需应势而生
如今,“教师发展学校”、“学校改进伙伴合作”、“教育协作体”、“教师教育共同体”、“教育合作服务区”等等新名词,在教育界让人耳熟能详。近30年来,诸多师范院校以服务基础教育为目标,先后建立起与学校或区域的多样化教育合作。
随着学校办学走向优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加快,借助高校资源建立大学与区域、学校共同发展的实践共同体,已经成为不少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薄弱区域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这种策略之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通过大学的参与,进一步盘活了教育资源的存量,让教育获得了新的动力,进而可以打破惯有的“平衡”而付诸新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因专业人才相对齐全,表现为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与教育服务能力;而区域政府已然认识到,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师发展不是只依靠政府财力投入和政策引导就可以实现,还需要借助专业力量特别是大学的专业引领;而对诸多中小学校来说,由于有了新的人员、声音、思想、观点和行为介入,校长和教师们丰富了自身的教育感悟,体验到了“化熟悉为神奇”的教育魅力。当大学理论工作者走进鲜活的基础教育现场,置身区域教育环境,与学校干部、教师一同解读、尝试教育实践研究的过程时,当基础教育的直接实践者——中小学教师及其管理者牵手高校专业力量,体验着区域现代化进程中整体规划教育、践行教育的过程时,这种大学、区域和中小学的合作,便交汇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自觉实践的“源头活水”。
首都师范大学自2004年起开始尝试与区县结成伙伴关系,先后与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U-D(大学与区域)合作模式创新对基础教育的专业引领。从初期U-S(大学与中小学校)合作聚焦课程实施,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研修,再到以规模、效益为目标助推区域教育发展的U-D-S教育实践共同体,经历了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
拳头效应:多元教育主体参与、个性化行动
在U-D-S合作的实际参与者之间,因为有共识、有目标,加上其相互浸润、互为依赖的关系,促成了区域教育更大面积和更有实质内容的均衡。
在合作共同体内,并不单纯是大学在开展帮助、支持工作,中小学校鲜活的实践对大学教育研究与教师教育也在进行着“反哺”,蕴含着双向激活的生成与重构,而来自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参与则让合作更为坚实、有利。
合作中,可以是教师教育基地学校项目:大学与区域合作,支持学校实践以校为本教师发展理论,将“准教师”的专业实习见习活动设置在基地学校;同时在学校中突出加强在岗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等活动的研究设计与跟踪,由此丰富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理论实践。首师大目前已经在京郊建立了20余所这类基地学校。
可以是学科建设校本支持项目:大学教师针对学校某1-2门学科建设需要,定期深入学科教研组指导常态教研,活动同时辐射周边其他学校的学科教师与区县学科教研。这不仅直接帮助学校的学科教师提高专业能力,也带动了该区域学科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还可以是优质学校建设项目及学校质量提升项目:大学与区域合作确定项目学校,大学人员与学校干部教师一起从规划发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德育实践、教师发展、学校文化等方面,对学校建设进行全方位研究与沟通。如首师大与顺义区合作的“优质学校建设项目”,成立了以首师大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和顺义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合作领导下,有5所初中校参加的联合项目组,在持续3年的合作中,因大学、区域、学校三方的共同参与,项目得到实质性推进。
通过一系列活动,合作共同体各方一起营造了区域教育丰富、灵活、独特、生动的氛围。参与项目的多方主体——中小学干部、教师,大学教师,地方教育行政人员甚至学生、家长等,都融入到专门研修、现场观摩、专题对话、考察反思等多种活动之中。大家因活动而行动,因行动而心动,因心动而发展。
前景广阔:“深化”和“有效”是关键词
是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中小学优质建设的巨大需求,使大学与区县和中小学校教育实践共同体蓬勃发展,在今后的合作中,“深化”和“有效”应是关键词。从首师大开展的U-D-S合作创新行动中,可以总结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策略。
一核心:强调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为核心取向,在合作过程中尊重参与各方的主体性,兼顾教育发展的整体性。
二主线:强调以优秀教师成长和优质学校建设为关键环节,全面带动不同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与实践创新。如新教师入职研修、新任班主任专项实践体验、骨干教师的高级研修、名师工作室双导师研修、中小学业务校长专题研修等项目,都直接服务于区县干部、教师的多层面提升;而学校发展提升工程、学校群体发展改进项目、学校自主发展项目、学科支持基地校建设项目等,又都成为带动中小学建设、辐射区域学校全面提升的有效平台。
三结合:凝聚来自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和研训部门、大学专业团队以及区县项目学校三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项目。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研修、学习与常态工作紧密结合,近期发展目标与可持续的专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
四环节:无论是大的区域合作目标定位还是具体子项目的实际运作,都包括调查研究、研制方案、实施过程和评估反馈等4个环节。
五关注:合作项目关注参与学校和教师的整体发展与课程实践,关注学校和教师在实践反思中理解教育的内涵实质,关注学校和教师对研修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关注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转变,关注学校和教师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反思、提升、分享和超越,由此服务区域基础教育的持续均衡发展。(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