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发展政策上应重视小规模学校的运作特征和优势,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层面对城乡教育作出细致区分,在指标的设定上体现农村小规模学校个性化需求,在师资配置、场地建设等方面对小规模学校给予一定的倾斜。
该不该撤并小规模学校?这两年,大家围绕这个话题争论不休。其实,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小规模学校在农村地区都普遍存在。
上世纪末,中国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农村妇女的生育率也不断下降。农村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出现逐年下降的状态。原先星罗棋布的农村学校,越来越难以招到充足的生源。农村学校规模过小、质量低下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由此,适当撤并重复布局的学校、促进教育资源的集中和均衡成为农村教育布局规划的必然要求。
在经历了多年的调整之后,农村仍然存在大量的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去看待它、引导它,让小规模校和教学点为农村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消除政策对小规模校的误伤
不难发现,在一些政府主导的“教育创强”、“教育现代化”等评估中,对学校的生均教育资源、师生比、场室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一些省份对学校的最低办学标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实验室、计算机室、音乐美术室、师生比等指标设定了达标线,这本身是保障义务教育最低质量水平的重要举措。
但在农村教育资源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难以将辖区内全部学校均建设成标准化学校。尤其对小规模学校来说,要达到标准化,所需的投入大、效益低,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农村学校进行撤并。由此可见,“一刀切”的政策忽视了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
因此,在教育发展政策上应重视小规模学校的运作特征和优势,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层面对城乡教育作出细致区分,在指标的设定上体现农村小规模学校个性化需求,在师资配置、场地建设等方面对小规模学校给予一定的倾斜。
近些年,国家给予农村小规模校很多支持和关注,但地方如何落实这些政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仍然需要省、市、县级政府统筹规划,才可以实现。
改变集中发展中心校的思维
农村小规模校资源总量短缺,跟管理体质也有很大关系。农村小规模学校在管理上从属于当地某一中心校或者完全小学。在很多地区,地方政府会把有限的资金都集中投入到中心校,使中心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对小规模学校却很少过问。
由于在经费分配上受制于上级中心校,加上位置偏远等客观因素,小规模学校获得的教育资源往往最少,教育质量难以保障。
如何发展好乡村教育,如何办好小规模学校?这对基层配置教育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区域内优质资源共享更具有急迫性和现实意义。
中心校是一个管理中心,也是整个区域教育资源的集中地,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和布点学校的数量情况进行分配,使教育资源在各学校内部进行有序使用。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设备、师资等资源进行重组利用是一种办法。例如,可以采取选派优秀教师到各个教学点巡回授课的方式,快速补充小规模校的师资力量。可以将中心校的一些设备漂流起来,让教学点也有机会使用这些资源。总之,无论是可移动的物化教育设备,还是人力资源,让中心学校和其他布点校都可以共享。
开展一场特殊的小班化变革
小规模学校本身也有制约性因素,导致其难以发展。如教师年龄偏大,不愿意进行教学改革。许多教师对复式教学难以适应。
农村教育需要进行一场特殊的小班化变革,在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上需要相应改变。
学校和班级规模小,为教师与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加个性化的环境。小班化教学减少了课堂管理的时间,增加了有效教学的时间。要把握好这样的课堂,教师必需进行自我提升,研究复式教学和小班教学的改进策略。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目前,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农村师资教学培训,以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