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培养问题意识,从教学生提问开始


爱问是儿童的天性,学龄前的孩子通常会围着大人不停地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然而进入初中之后,课堂上问“为什么”的学生反倒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学生渐渐地就不提问了呢?他们真的所有问题都明白了吗?

时下国家大力倡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我看来,目前我国初中教育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这或许首先与传统课堂的弊端有关。在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导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提问于是成了教师的“专利”。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学生在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中,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于是也失去了质疑的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我在课堂上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的。

营造和谐气氛,把“问”的胆量还给学生

课堂上,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是两种心理在作怪: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要使学生敢于问问题,关键是消除他们的自卑与紧张心理,而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平等相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讨论。

有一次在课堂中,某位学生提出一个疑惑:“SARS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能算得上生物吗?”这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另一个学生说:“病毒要不是生物,我们生物课学它干吗?”这一系列反应让提问的学生满脸通红,表情尴尬。这时候我觉得要先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并没有批评他对于知识的遗忘,而是转而将该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让他们“助人为乐”,帮助该同学解答。几个学生站起来,从初一所学生物的特征说起,结合病毒的知识,指出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是有其他生命特征,还能繁衍后代。几位同学的多方面解释,让该学生得知了正确答案,同时对相关知识也进行了有效复习。最后我赞扬了提问的同学:“心中有疑惑就应该大胆地说出来,把问题暴露出来,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如果没有你的提问,哪能引出这么多同学精彩的回答呢?”就这样,这个问题在课堂和谐的气氛中得以解决,提问的孩子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自信、从容,更加敢于提出各种疑惑。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不但能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尊重人的态度。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才能产生愉悦的体验。

创设问题情境,把“问”的趣味留给学生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甚至出人意料的有趣画面,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有问题想问。如在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时,我展示了两幅图片,左边是毛毛虫,右边是美丽的蝴蝶,学生能说出这是同种动物。但是我再展示蛆和苍蝇的图片时,学生就会问:“这难道也是同种动物吗?”在学习“我的花色我做主”综合实践课时,我播放了蓝色妖姬等多种非自然花色的花朵视频,学生就很好奇:“这些奇异的花色是花朵本身的颜色吗?一朵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颜色呢?”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出人意料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提出问题。如学习“单细胞生物”一节观察草履虫的生活时,可以在草履虫的一侧培养液中滴加食盐,学生会问:“为什么要滴加食盐呢?草履虫会有怎样的反应?”在学习“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一节课时,当我演示实验的酒精脱叶绿素步骤时,学生会问:“为什么叶片会变成黄白色呢?”

预留时间空间,把“问”的时间让给学生

除了在预习和课堂上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外,在新课结束后和生物练习课上,我尽可能地留下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提问。一方面是交流预习和新课学习的收获、体会,促进学生养成质疑的意识和习惯;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的交流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够学得更深、更细,在交流、讨论的合作学习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后,学生就会提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癌症的相关问题,这时候教师及时解答,让学生明确,这些疾病很多都是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受益终身。再比如,学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学生会提出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动植物或者自身的性状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我爸爸和妈妈都是双眼皮,为什么我是单眼皮”的问题,教师此时预留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心中疑惑并且及时答疑,既能满足学生提问的需求,也能及时渗透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给提问方法,把“问”的能力交给学生

学生问问题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还要站在学生角度去问问题,让学生“问在中心,疑在难点”。

例如,在学习“免疫与计划免疫”一节时,一上课我首先设疑: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大量的病原体,为什么有的人容易生病,而有的人不容易生病?学习完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后,设疑:如果皮肤和黏膜没有阻挡住病原体,人是不是就会生病?学习了第二道防线后,再次提问:当病原体冲破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后,人是不是就无能为力了呢?教师通过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提出,逐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也可用以问代讲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既可以从正面问问题,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如由生物能够影响环境是否会想到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生活呢?学生问问题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如安全用药中提到不应该滥用药物,否则可能造成“超级细菌”的产生,再让学生联想超级细菌的产生验证了达尔文的什么观点;超级细菌又是如何一步步被筛选后形成的。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从认识过程看,学生认识生物问题与科学家发现生物规律是颇为相似的,要学习的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都必须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营造和谐的氛围,创设适当的情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可以激活他们的探索精神,让他们学会质疑,学会辩证思考。(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11-1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