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掠影
  

课外体育班如何走远


媒体调查发现,在各种课外辅导班中,运动类课程几乎成为家长报班的“标配”,其火爆程度已经不输“名声在外”的奥数。这种现象不是大城市所独有,在全国各地愿意为体育课外班花钱、花时间的家长和孩子越来越多。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何让体育培训走得更好、更远?

体育培训火爆还要更多“配套”

为什么体育课外班越来越火?其背后是一些不知不觉的变化。比如,对于体育运动的态度。过去,很多人对孩子的运动心怀偏见,觉得就是“玩”而已,不值得额外鼓励,更不必为之破费。如今,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意义,愿意通过购买服务帮孩子强身健体、培养毅力、学会团队合作等等。

比如,家长的教育理念的改变。有位亲戚曾对课外补习班嗤之以鼻,但对武术、羽毛球等体育培训班出手阔绰。她说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追求,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从报道来看,这种观点在家长群体中颇具代表性。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尤其学生体质下滑、“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等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父母的注意。

体育课外班逐渐升温,这是一个好现象,值得鼓励。不过,这种热度,也需要相关配套予以“呵护”。先看需求。从报道来看,体育课外班的“客户”以小学生为主,随着年龄增长,愿意为运动花时间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的课业负担太重、压力太大,平时作业多,周末也停不下来,想让孩子拿出更多时间尝试不同的体育项目实在“于心不忍”。由此可见,让更多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享受运动的快乐,空闲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配套”。

再看供给。翻翻新闻报道,体育课外班在大街小巷越开越多,但良莠不齐,有的师资不专业,有的配套不足,缺乏专业设备和防护用具,有的甚至开在地下室,条件有限、设施简陋……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日渐火爆,但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存在着、标准缺失、恶性竞争等诸多问题。比如一个项目该怎么教、怎么练、怎么评价,缺乏一定标准;培训机构应提供什么样的场所、安全保障等,缺乏相关规范。从长远来看,消费者的需求将日益增长、更为多元,体育课外班市场必须进一步规模化、规范化,不断提升品质、丰富供给,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把运动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心里。(作者夏振彬,转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养成良好锻炼习惯需联动机制

身心要充分发展,必然以健康为前提。然而,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我们要警惕一种现象,即谨防对孩子进行某种专项训练,如“坚持性训练”“耐力性训练”“力量性训练”等。脱离孩子具体生活的专项训练是违背孩子身体发育规律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家长在报班的过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睛,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运动项目,不能超出孩子的身体承受范围,不能盲目跟风。

要让孩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不必非要报体育班来完成,可以在自然的状态下,用“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理念来进行,这需要全社会形成有效联动机制。

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使整个社会有锻炼的氛围。如在生活小区配套体育运动器材,增加专门体育馆场的建设,引入一些体育赛事,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引导全民注重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社会新风尚。

家长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和孩子进行亲子运动,既增进亲子感情,又锻炼了身体。但家长也不要奔着培养体育天才的目标而来。可在闲暇时,带领孩子跑步、骑自行车、打羽毛球、跳绳、打篮球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锻炼意识。一旦发现孩子对某一项运动有兴趣、有某种运动天赋,可以让孩子进入专业的体育机构进行适当的专业引领训练,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运动技能。

学校在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相比较于家长的“随意性”引导,学校的体育课是专业的。体育教师的动作规范,能让孩子学会很多运动技能,激发孩子们练习的兴趣。专业引领会让孩子们的体育运动更有实效,也便于发现体育人才。

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凡心智和身体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因此,让孩子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必将使孩子受益终身。(作者谷锦燕,转自蒲公英评论,有删改)

对课外体育班 要有合理预期

以往,家长更喜欢把孩子送进奥数培训班、游学夏令营等,鲜少有家长会专门让孩子参加体育培训营。而我国学生体质多年来连续下降,“小胖墩”越来越多,这与学校教育及家长不重视学生身体素质、不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但青少年体育培训营近两年来开始火爆,可见家长认识到了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随着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这也让青少年培训市场变得越来越火爆,但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培训的需求,不少培训机构更像是“坑人机构”。针对这些现象,监管部门要能加强监管,更有必要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予以规范,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让体育培训机构规范运行,面对青少年体育“正确发力”。

家长也要理性消费。如此前有一则报道引发舆论热议,有家长吐槽月薪3万,也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海外游学”。很多家长对待孩子教育,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并不利于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反倒可能误了孩子。

另外,体育培训更要注意持续的训练,更需要学校教育注重体育课程,让孩子在学校期间就能接受持续而专业的体育培训,而不是只能将孩子送进校外体育培训机构。

所以,就算校外体育培训机构能够规范化运行,也难以独自担纲起体育教育的重任。只有从学校、家庭、相关部门及全社会,都真正重视体育教育,让学生能接受到持续而专业的培训,才能有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成长,助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新闻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12-1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