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掠影
  

校园消费莫陷在人情里


       在大学里,人情消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或出于礼貌,或出于功利目的,人情消费成了一些大学生日常开销中的一笔重要支出。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7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4%的受访大学生为人情消费苦恼,58.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人情消费会在学生之间形成关系圈和小团体,69.7%的受访大学生建议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


   人情消费本来具有增进情感和加强交往沟通的功能,但是,在消费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下,所谓的人情消费在当下几乎变味,以至于不少人称之为负担,有些地方政府部门甚至出台了文件来规范人情消费。

当本属于成年人社会的人情消费“入侵”到大学校园,甚至被部分学生当作“熟悉”社会的规则时,大学生真的明白人情消费的内涵吗?严格地说,大学生本不应有人情消费这一概念,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是支撑不了人情消费的。就我国多数大学生来说,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负担,个人没有经济能力,作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大学生的人情消费既是一个“不能”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应该”的问题。

更何况,消费并不仅仅意味着开支花销,也意味着责任。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如何消费属于个人的选择。但是如果人们购买了许多东西,“只不过是为要有;我们对无用的拥有感到满意”,那样“人的思想、理性被机械性消费所取代,人变成了一架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消费机器”。作为大学生,主动介入人情消费,不仅逃避了父母和社会的期待,而且也是浅层次地理解人情消费。

人情消费是大学生的一种虚假需要。或者说,是人为制造的一种随大流现象。从新闻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朋友过生日、纪念节日、同乡聚餐聚会、毕业送别等都是人情消费的由头,这与成人社会几乎没有区别,不加以制止或提醒,大学生活岂不成了“小江湖”?

大学生不应成为“书呆子”,但认识人情世故乃至“江湖化”人情交往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对大学生来说,告别人情消费,当从自我做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际交往观,更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靠真诚,而不是靠人情消费。对处于青春季节的大学生来说,能在大学期间与同学们结下纯洁的友谊和深厚的情感,远远比所谓的人情交往重要。

人情消费不可能使大学生由校园人成为理性的社会人。你待人一分,人待你一寸。你待我一尺,我报你一丈。这是普通公众的情感诉求,也是人际交往的正常期待。但大学生把人情消费当作锻炼的场所,明显走错了方向,也背离了社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期待。

大学生当然要注重交往,要关心社会,但要成为有担当有才华有抱负的一代,就不应只关心社会庸俗的一面,把吃喝应酬当作社会人情交往的重点。这是功利思维,也是对社会交往不正确的认识。

大学里的人情消费现象当警惕。希望大学生不流俗不从众,从自我做起,自觉抵制无意义的人情消费。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12-20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