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掠影
  

传承行知精神,涵养廉洁文化——纪念陶行知诞辰134周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座谈会引用陶行知校长的名言

 

深秋时至、书声琅琅,微风轻拂、叶缀金芳,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的校园里正涌动着庄重而热切的纪念之情。从校园的行知塑像,到窗明几净的室内课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久久回响。回望陶行知老校长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与今日倡导的清净校风、廉洁文化,跨越时空共鸣。丨陶行知爱满天下雕像

烽烟时代播火种——行知先生的“两只口袋”抗战时期,陶行知在重庆古圣寺凤凰山创办育才学校时,亲手缝制了一件“特殊工作服”:上衣两个口袋分别装公款、私款。一次募捐返程,私款被偷,他摸得公款尚在,便绝不动用分文,即便疲惫不堪,仍步行十里回校。在他心中,“公家的一文钱就是百姓的一身汗”,公私界限绝不能模糊。为筹措办学经费,他常年辗转奔走,将母亲的保险红利、自己的稿费与车马费,悉数投入教育事业,直至临终,未留半分私产。这种“点滴为公”的自觉,是廉洁文化最质朴动人的底色。陶行知不仅以身作则,更将廉洁实践转化为制度机制。1940年,周恩来与邓颖超到育才指导工作,他招待两位领导用餐后当即叮嘱财务:“这笔费用记我个人账,不动用学校经费。”后来周恩来夫妇捐赠400元为育才学生购买运动器材,他特意在收据注明“指定捐款,专款专用”,并将账单誊写公示,让每笔款项使用晒在阳光之下,让学校在战火中始终恪守清廉。丨陶行知诗歌《一文钱》

千教万教育真人——廉洁家风的育人力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940年隆冬,陶行知的次子陶晓光因无学历求职受阻,便向育才学校副校长马侣贤索要一张晓庄师范的毕业证明书。陶行知得知后连发两封急电制止:“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这封家书传遍教育界,成了警醒世人的廉洁范本。陶行知在信中告诫儿子:“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妥协。”他深知廉洁根基在真诚,弄虚作假会摧毁人格。他用言行告诉学生,廉洁是坚守原则、拒绝妥协的人生态度。

家国情怀铸风骨——廉洁精神的时代延伸陶行知曾说:“一个人爱国与否,看其对公有财产的态度便知,看其是否有不取公有财产的精神。”在他眼中,廉洁关乎家国大义——个人守廉洁,能护集体清明;集体守廉洁,可助国家兴盛。为实现“全中国人都受教育”的宏愿,他辞去高薪官职、脱下西装革履,在乡村创办师范学校,带学生耕作建校,喊出“为苦孩子,甘为骆驼”誓言,以实际举动践行“教育为公”的真谛。抗战时期,他辗转28个国家和地区,白天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夜晚为募款奔波,筹得钱款全部用于办学和救济难童,自己则“布衣蔬食”,分外节俭,先生这种将个人操守与民族命运相连的境界,充分诠释了廉洁精神。如今,重庆育才中学校深挖校史廉洁内涵,将廉洁教育融入校园环境、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引导师生从先生事迹中汲取力量,让报国之志装在心中、让清廉之心践于言行。

薪火相传守初心——廉洁文化的当代实践今天正值陶行知诞辰134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老校长的事迹,是缅怀、更是传承。他曾提出“每日四问”,其中“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的叩问,至今值得深思:面对利益诱惑,能否守住底线、不越雷池?面对公私考验,能否保持清醒、不偏不倚?面对他人妥协,能否坚守原则、不改初心?丨陶行知的每日四问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34载岁月流转,老校长的廉洁寄语依然掷地有声、精神仍旧照亮前路。当“捧着一颗心来”的赤诚遇见“不带半根草去”的坚守,便凝聚成穿越时空的力量。让我们以先生为镜,使廉洁成为习惯、化为信仰,在传承中涵养品格、在践行中守护初心,以行知精神照亮文化前路、续写时代华章。

文章来源:重庆市育才中学微信公众号 2025年10月18日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5-10-27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