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班会作为新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载体,因其用时短、针对性强等特点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这种形式在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形式主义的异化倾向。部分班主任没有深入认清微班会的价值属性,10分钟的班会时间被简单切割成“宣读通知—强调纪律—布置任务”等环节,导致教育场景沦为行政事务的“传声筒”,丧失了德育应有的温度与深度。二是单向灌输的说教模式。教师在实践中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灌输,占用了大量时间,学生的参与多限于机械应答,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易造成认知与情感的割裂。当感恩教育变成道德训诫、安全教育沦为条款背诵,教育的内化机制必然会随之失效。三是浅表互动的娱乐导向。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活跃度,将微班会设计成游戏串烧,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探讨,使教育仅停留在感官刺激层面,难以在价值构建方面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若要走出当前微班会实施的误区,不妨聚焦情感、思维、载体、实践四个维度,给微班会添点“味”。
增“情味”,引发情感共鸣
情感目标是开展微班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班会主题和内容产生共鸣,才能使教育入脑入心,取得实效。然而,如果班主任对情感共鸣的价值认识不足,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就会导致情感环节的开展效果如隔靴搔痒,徒劳无功。
在一次以“生命”为主题的微班会中,为体现对美好生命的向往,教师特意播放了一段视频:医护工作者推着住院的老人去做CT,途中特意停下脚步,与老人一同欣赏“夕阳红”的美景。然后询问学生“画面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多是“生命很可贵”“医生拥有人性关怀”等缺乏人情味和生活实感的表述。客观而言,授课教师对德育课程资源具备较高的敏感性,能够从社会热点中挖掘出引发情感共鸣的切入点,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所选素材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适切性。五年级学生的人生体验有限,因而他们对“生命可贵”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抽象概念上,很难明白夕阳之于生命的隐喻,硬要用成人视角去引导,反而让学生感到疏离。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首先,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拨动学生的心弦,运用“情境—体验—反思”的模式,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其次,班主任要用自己的情感奠定基调,用“课中人”的身份进行价值引导,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让微班会成为师生情感涌动的真实场域。最后,通过联结学生情感的相通点,拨动学生心弦。例如,通过播放产检时婴儿的心跳声,分享父母记录孩子成长瞬间的视频等方式,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奇迹与珍贵。
有“思味”,激活思维张力
优质微班会应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场域,其目的不是追求唯一的答案,而是抓住学生认知的盲点、关注的热点、成长的痛点进行深入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们热衷的盲盒笔,我曾开展了一次微班会。导入时,我舍弃个人的批判观点,以女儿购买近十次才抽中心仪的盲盒笔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盲盒笔为何受欢迎?”“盲盒笔消费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等开放性议题,并组织学生分组辩论。正方从体验新奇、可作为社交货币等角度阐述盲盒笔的魅力,反方则从沉迷赌博心理、过度消费危害等方面进行批判。班会不是为了对双方论点进行评判,而是引导学生估算盲盒笔的实际成本与购买支出之间的差距,进而探讨机会成本背后的消费陷阱。同时,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盲盒消费经历,让身边鲜活的例子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并进行价值重构。这种“议题—辩论—共识”的教学模式,让微班会成为激活思维张力的舞台。
思维的提升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策划微班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点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在“AI时代的学习革命”微班会中,面对高年级学生,教师询问“如果机器人能写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为何还要学习写作”,通过观点擂台、思维导图共创等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完成从信息接收者到意义建构者的转变。而对于低年级学生,则可采用人机对话的体验模式,激发学生探索AI科技的兴趣。比如,在丁如许老师的《10秒拍手》一课中,面对学生精神亢奋地准备第三次拍手游戏时,丁老师却遗憾地说道:“今天只有两次游戏机会,没有第三次。其实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时候也不会给你三次尝试的机会,甚至只给你一次。”在微班会“过度表达”的今天,丁老师给思维适时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策划微班会时,我们还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思维陷阱或悖论,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生“趣味”,创新载体形式
教育的艺术在于“寓庄于谐”,微班会不能局限于观看视频、讲述故事、分享图片等活动,更要创新其载体形式。在一次“时间都去哪儿了”微班会中,为了让学生对人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教师用一张A4纸作为人生模式图来量化时间,学生发现按照75岁的平均年龄计算,人生不过短短的900个月,用一个30×30的表格来呈现便足够了。学生看到此处已经“头涔涔而泪潸潸”,之后再让学生每过一个月就将一个格子涂上颜色,他们会发现原本觉得漫长的人生正在一天天流逝。这种方法运用具身认知模式,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时间的有限性。
教师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历史事件或科学现象。例如在“保护环境”班会中,教师通过AI模拟情境,展示在斧斫声中《千里江山图》逐渐出现山石裸露、树木焦化的现象,请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线索进行探究。面对学生沉迷手机的问题,教师发起无记名投票,投票主题聚焦“手机是自己做主还是妈妈做主”,以此真实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避免了尴尬的直接对立,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投票结果出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利弊分析,最终达成共识,制定出合理使用手机的规定。此外还可以结合热门电影、游戏等学生关注的焦点,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以他们习惯的语言方式进行对话,让微班会跟上学生成长的节奏。
添“余味”,联结实践延伸
十分钟的微班会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有限的,利用小话题进行一事一议,难免会出现“零敲碎打”的状况,缺乏整体性。因此我们也可以在大话题的框架下,进行序列化的探讨,产生持续的影响力。比如小学一年级,教师围绕“快乐齐步走”提炼微班会主题,形成“认识校园”“同学,你好”“课堂小标兵”“ 自己作业自己做”等子课题,引导学生在逐步适应小学生活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
同时,微班会德育也不应止步于课堂,而应努力实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结。例如在家访中我发现有不少孩子在校劳动争先恐后,在家却“一动不动”。为此在召开“我是整理大师”微班会后,我要求“两面派”的孩子,担任“家务整理指南”视频录制的主演,在班级群进行为期一周的线上展示。通过录制任务引导学生改变懒散的坏习惯,将教育的触角延伸至家庭。一位中学教师在开展“城市守夜人”班会,请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分组采访环卫工人、急诊护士与便利店员,制作《深夜微光》纪实影集。通过“认知—实践—反思”的螺旋上升模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从概念转化为行动。
微班会要产生余味悠长的效果,班主任还要将班会上所达成的认知与学生的日常表现通过评价进行联结。评价的主体可以是班主任,也可以是同伴或学生自己;评价的内容也无须长篇大论,可以是陈述感触、评点得失,可以是演绎讨论、梳理利弊,可以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还可以是热情寄语、激励前行……利用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作用,带给学生持续的、全面的有益影响,让微班会浸润学生心灵。
来源:《教育家》杂志2025年10月第1期,原标题《给微班会添点“味”》
作者:俞成效,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