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多地、多次的观课、评课中发现:不少公开课、示范课,教师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执教。小组合作似乎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标配。部分地区在教学评分标准上明文规定“必须使用小组合作”,否则将予以扣分。不少教师也从意识上主动认定“一定要使用小组合作”,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然而,当每节课都在进行小组合作,问题就显露出来了,也引发了笔者更为深刻的思考。
其一,小组合作与合作学习的概念差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对合作学习这一宏观的学习方式的误解,也让小组合作这一组织方式变得异常火爆。
小组合作,顾名思义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小组合作,之所以在教学中大放异彩,其形式的新颖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指的是在教学中,运用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旨在通过合作,让身处其中的学生共同参与,获得学习成果,实现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实现个体的最大进步。
合作学习重在学习,合作是学习的组织方式。美国教师R.布鲁斯.威廉姆斯所著的《合作学习有讲究》中提到了合作学习的六个核心要素:第一要素,反思;第二要素,个体成就;第三要素,协作;第四要素,高阶思维;第五要素,情感纽带;第六要素,社交技能。理解合作学习在要素上的复合性,也能让教师认识到“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合作学习不排斥其他学习方式,更在意共同融合与协作。合作学习主要依据两个理论:其一为“集团式学习比个人学习达成度高”,其二为“合作关系的学习比竞争关系的学习达成度高”。由于合作学习追求的是“集团的式样”与“合作的关系”,容易在学习时用形式、方式来展示与定型。作为下级概念的小组合作,也就是在概念的混淆中,逐渐将合作学习悄然取代。
其二,小组合作与合作学习混淆的原因分析。
原因之一,对教育理论的误判。佐藤学教授是“学习共同体”的倡导者。其倡导的共同体是立体的学习建模,而不是单一的形式展演。“共同”,首先指的就是在课堂上发生的学习,是协同进行的。其次,强调教师之间应互相学习,即“同僚性构建”。同时他还提出社会共同加入,形成家长与市民共同参与改革的“学习参加”。“共同体”三个字,也容易让教师在执行的时候,将其简化为小组合作。佐藤学教授在其所著的《学校改革学习共同体的构想与实践》中提出,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是“协同”的学习理念与执行方法,并非“摆桌子”“围圈子”这样的形式。合作学习的重点是在学习中开展文化性的实践活动,形成新的认知,在学习中构建意义与关系。在合作中,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实践,并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辅助,最终获得学习成果,提升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也可以各自学习;可以进行集体合作练习,也可以各自分阶段发展。学习绝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合”与“围”。
原因之二,追求的是课堂的表面民主。小组合作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其确实能通过简单的形式操作、桌椅布局、人员组织等,保障“小组中每个人都发言”。其实,佐藤学教授也提示教师应进一步留意“互相发言”与“互相学习”的区别。对课堂学习“活跃度”的追求,超越常态地迷恋追求“小组中每个人都发言”,试图制造优质的课堂教学评估效果,导致教师从主观意愿上将二者视为一体。从原先的沉默寡言,到极致追求人人发言,课堂在学习钟摆的两端再次失衡。小组合作时,看似踊跃的表现中存在着形式上的民主。实际上,40分钟的课堂,留给小组合作的时间短暂,无法支持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争辩。佐藤学教授在仔细观察表现活跃并大声交流的小组后发现“学习令人意外地并未真正发生”。
原因之三,没有顾及班级学情。从全球范围看,在小组合作盛行的欧美学校中,班级学生平均人数都在20人以下。而对于我国而言,班级平均人数在 40 以上,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展开学习,并非最佳选择,且流于形式的可能性增加。看起来,学生人数越多划分为小组越合理。实际上,小组合作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教师应顾及的是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要关注的是每一个小组的不同学情。而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无法被逐一关注。这就使得化大为小的小组,实际上成了无人监管的地带。学习效果依赖于小组合作的学习制度设定、小组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这固然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但屏蔽了教师的参与,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被边缘化。这无异于砍去教学的“半壁江山”。
其三,小组合作向往合作学习的回归。
小组合作与合作学习在概念上是有差别的,属性上也有不同,自然不能够混为一谈。作为下位概念的小组合作如何回归合作学习大家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第一,提升个体学习力。该合作时就合作,不合作时,单兵也可“作战”,合作时效果更好。第二,必要时必须合作。如在项目化、跨学科等长效学习中,时间足够,探索与研究时确实必须合作。第三,杜绝以偏概全,去除小组合作在课堂评价中的量化条款,让其回归正常,融入学习方法的大家庭。
小组合作与合作学习没有谁对谁错,小组合作本身也有着难以取代的优势。笔者只强调小组合作无法取代合作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改良,不能走形式主义。
来源:微信公众号光明社教育家 20251030发布
作者:何捷,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