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Chinese Chem. Lett.》(《中国化学快报》)主编,曾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南开大学杨石先讲座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执行主编、亚洲及太平洋化工联盟主席、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德国洪堡基金会中国学术大使、英国女王大学荣誉博士、英国巴斯大学荣誉教授、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
学术方向为有机化工、应用化学,包括涉及理学、工学、农学、医学领域交叉的:成像诊疗染料、生物化学农药、芳香杂环医药、微流工程化学。业余科技人文写作,著有《改变思维》《量子思维》《老子思维》《大学思维》等。
在这个技术迭代加速、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有人认为人文学科似乎变得“无用”,而有人认为人文学科变得更加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提出了令人深思的观点:将“无用”“无益”的科技创造性转化为“有用”“有益”的关键是人文。科技越是飞速发展,人文教育就越发重要,人文是保证人类“本质安全”和科技向善的“屏障”,我们需要一种能够立足于“AI时代”和“量子世界”的新人文教育。钱旭红认为,新人文教育不是对传统人文教育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全新的“量子跃迁”,一种能够帮助年轻人在“量子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生命意义的教育方式。
在钱旭红看来,我们不仅需要发现真理的科学家、能创造万物的工程师,更需要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伦理、文化互动关系的思想者、批判者、塑造者和文明架构师,从而找到人类的定位并维护每个人的尊严。只有保有和升维人文教育,才能保证人类存在的价值,保证个体实现有意义的人生,这正是人文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也是AI时代人文学科繁荣发展的新起点。
文理二元对立划分是一种思维上的误区
洪泽湖波光粼粼,水草碧碧,钱旭红的父母曾在风景朴野的湖畔学校任教,他的童年几乎吃住在校园里。小时候,钱旭红做过诗人梦、绘画梦、作家梦,因为做教师的父母不允许他考文科,最终选择了理工科。在后来求学和工作的漫漫光景里,钱旭红几乎没离开过校园。他在国内外多所大学工作过,长期担任理工、师范两类不同大学的校长,因其研究和教学长期涉及理、工、农、医等领域,并与产业界有密切的研发合作,广泛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和管理实践,奠定了他对教育丰富而独特的理解。
在当前“文科衰落”的大讨论中,从自身的经历出发,钱旭红很是感慨,“我是最不希望人文学科衰败的,因为心中还有一个少年的梦,我怎能希望梦想破灭?在我看来梦想并没有破灭,最有价值的仍然在升华、在蜕变”。
在公众的普遍认知里,文科与理科的界限似乎泾渭分明。钱旭红指出,这种二元对立的划分方式是一种思维上的误区,人文与科技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如同人的左右手,构成了一种“手性对称”。他拿量子“波粒二象性”类比人文与科技的关系,强调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应因而现,共同构成人类认知和发展的基础。他认为这种融合让人得以成为“人”,人文与科技相互促进,才能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钱旭红强调,世界和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与外界有无穷无尽的联系,学科分割使得人们难以窥见真理的真实容颜,也难以看清人类个体。理想的教育中,学科不应该分成文科、理科、工科等,至多按照功能分成学术与应用两种。“如果一定要分文理,那么文科生必须了解理工科,理科生必须了解文工科,只有文理工融合,有所特长、有所兼顾,才能让学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他认为,陷于过度单一分割或者某些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人,容易落入“分化、固化、僵化”的逐步下沉螺旋,形成某种“学科专业性格”,甚至形成偏执性格,对许多事物产生偏见。
“一个健全的人有可能会因不当的教育而‘致伤’‘致残’。我们要倡导文明教育,不能只陷于世俗的急功近利。特别是大学本科阶段教育目的不应是培养专家,而是点亮学生的灵魂、唤起学生的好奇,使其审视价值和信仰。在这当中,人文教育是基本的、必备的、非常关键的。”钱旭红认为,越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越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如果缺乏人文精神,未来的科技文明将难以产生,现有科技也会变成脱缰的野马,发展速度越快对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冲击甚至破坏就越大。
钱旭红倡导打破传统的人文与科技二元对立的思维。鉴于工程兼具人文和科学的某些特点,比如强调可操作性、实践性、落地性等,因此可以形成文理工的三者深度融合,从而超越文理两种思维模式的分割和局限,以应对复杂社会的挑战,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文理工融合、一专多能或者跨界超能的“π型”人才。
人文学科需进行一场深刻的、面向未来的变革
如何促进人文学科的发展?钱旭红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促进人文学科发展最理想的状态是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保持协调和平衡。他进一步阐释道,在土壤环境层面,要为人文学科研究提供足够的宽松空间和包容尊重。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人文学科的引导和自省能力,这要求在制度设计与文化氛围上,必须保障其批判与反思的独立性,承认其在预警系统性风险、校正发展范式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相应地,人文社科研究者则须坚守研究伦理与学术严谨性,兼具现实关怀与超越性,既积极回应国家建设的重大需求,更致力于真理探索与全人类利益。两者保持多维度的动态协调平衡,是一个社会智慧、成熟并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
在价值层面,钱旭红认为人文学科的发展,核心是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建立新的平衡,调整当前工具理性的状态,使人文精神回归至现代社会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人文学者既要做“思想的传承者”,坚守批判与反思;也要做“未来的塑造者”,勇敢地介入技术变革和社会进程,用人类的智慧和价值为世界的发展指明方向,架构未来文明。
在改革层面,钱旭红坦言,人文学科须进行一场深刻的、面向未来的变革,其核心是一种颠覆性的“量子跃迁”。他犀利地指出全世界的人文社科有两大问题,第一是不欢迎甚至拒绝人工智能,害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认为人工智能只允许最杰出的阶层存在。在他看来,最杰出的阶层可以是无数个阶层。“整个世界人文社科应该有无数山峰,现在只有少数山峰被人占领,大家都盯着一个山峰跑,我们为什么不能调整自己的生态位呢?”第二是人文社科缺乏实证和交叉创新。人文学科可以借鉴理工农医的研究方法,注重打破旧体系实现远程学科交叉和实践验证。钱旭红举例道,比如政策出台前是否可以先建立“实验风洞”“游戏仿真”等模型进行验证,把代表各利益方的人工智能模拟及相关大数据放进去,来判断政策是否可执行,并预测执行效果。
“当然,我们还可以尝试道家、墨家、儒家等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性‘量子跃迁’,探索‘另一种人文学科’的可能。”钱旭红介绍了深受道家智慧启发或者影响的、以量子力学之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为代表的欧美诺贝尔文学、物理学、化学奖获得者,如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克劳斯瑙霍尔考伊·拉斯洛(László Krasznahorkai)、伊利亚·普里高津(llya Prigogine)、卡尔·巴里·夏普莱斯(Karl Barry Sharpless)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中国老子哲学思想,为他们提供了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方法论启示;再比如从老庄学说中获得灵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量子物理学家汤川秀树(Yukawa Hideki),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无机化学家北川进(Susumu Kitagawa)等,“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对他们产生了深层次的哲学影响。
在经济发展层面,钱旭红认为,人文社科必须注重学术转化、成果转化,促进新型庞大产业的创立和发展,以体现人文社科的相对独立价值。比如,创立包容并超限的休闲产业。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将进入以人的精神提升和兴趣满足为核心价值、以休闲体验为外在表象的新纪元,这不仅关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更触及人类文明演进的根本方向。未来休闲产业将成为解决人文社科“衰落”问题的出路,不再仅是生活调剂,而是能提升消费和就业,更能孕育出创新创造、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跃迁的关键力量,是超越传统产业的“超级产业”。它将会产生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促进职业结构性变化。
不久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休闲文旅产业研究院成立仪式上,钱旭红谈道,“我们需要多学科、超学科连接和交叉融合,为产业提供场景内容,助力产业转型和范式变革,为重塑社会结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探索新的路径”。
在伦理层面,钱旭红直言人工智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伦理问题,重塑人文学科的核心是让人类与AI之间建立精神联系。他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我们要做的,不是智能的伦理,而是伦理的智能”。他将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问题与化学、转基因技术相比较,“化学主要应用于材料,转基因技术主要应用于植物,而人工智能则直接关乎人类自身。那我们的伦理学还能这么麻木吗?”他提出应结合中国科技实践,强调伦理前瞻性研究与开发,丰富科学哲学内涵,并制定出系统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钱旭红感慨道,“人类需要真正拥有以德配天的伦理和力量,在‘大道’指引下行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钱旭红认为,人文学科建设应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开拓文科学术研究新领域、新方法、新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学术卓越追求育人卓越。人文学科建设需要强化“使命”意识,他提出了三条具体路径:一是加强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产出卓越学术成果;二是强化自由而全面的思维和能力教育,构建中国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提升学科国际话语权和学术国际影响力,加快并优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
文科教育应从经典思维走向量子思维
人文社科的发展宛如一条蜿蜒河流,流淌过漫长岁月,在世代交替中不断融汇创新,成就了现代文明的壮阔场景。钱旭红常向历史纵深处回望,他关注老子学说对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生态,特别是对量子物理和古今化学的启发,敬佩老子穿越时空、穿越朝代的洞察力。在研究古人思想与现代科学的基础上,他指出,教育要超越知识点,加强思维教育,“思维比知识重要,提问比回答重要”。
钱旭红谈道,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人类的情感、认知、意识等的产生机制、变化过程及运行状态非常类近于量子规律;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早就指出了生命是一种处于经典和量子规则交界处的神奇产物,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指出意识与量子规律的关联,2025年宏观量子效应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认为,过去的文科教育是建立在经典思维方式,以及与传统“格式化”的农业、工业发展相对应的思维基础之上的,而当前和未来的文科教育,应该建立在量子思维,以及与信息业态和人工智能业态相适应的思维基础之上。
“文科教育应革新理念,须从经典思维走向量子思维。”钱旭红曾经有这样的解释,以往由牛顿经典力学发展形成的经典思维强调精确、定域、分割、惯性、非此即彼、部分之和等于整体等。量子论诞生后出现的量子思维具有不确定、整体性、非直觉、非惯性、非定域、叠加纠缠、亦此亦彼、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特点。经典思维认为,世界有你没你一样;量子思维认为,世界因你而不同。“量子思维可以超越我们现有思维模式的局限性,我们过去的教育体系建立在牛顿力学式的思维模式上,这种思维易僵化,因果关系明确,可预测,可控制。但AI时代的许多问题具有‘量子特性’,不确定、叠加态、纠缠,这就要求我们应培养学生拥有一种能够接受不确定性、在矛盾中思考、看到多元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在核心思维的培养上,钱旭红提出一个有趣的比喻:人类卓越思维基因的构成类似于生命的DNA基因,DNA由A与T、C与G四种碱基按照互补原则两两匹配所成,人类的卓越思维也由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四种思维方式两两互补匹配所成。创造是卓越人才的核心要素,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对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它们的基础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这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思维建立在精神之上,卓越人才的培养还要健全其精神,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信仰精神。”钱旭红认为,人文精神的第一要素是关爱;科学精神的第一要素是质疑;信仰精神的第一要素是使命。如果缺少了这些基本要素,心理疾患和“空心病”就会乘虚而入,卓越便无从谈起。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全且便于矫正,他建议结合现代心理学、脑科学等构建一个超越传统智商(IQ)理论的更为全面的人性潜能与发展框架,比如创立“情-智-灵商”(即三商的乘积)作为判据。
“思维教育应该重点关注颠覆性、独立性和延展性的人类思维,要对先前人类存在的主流思维具有批判性和进一步的创造性。”钱旭红强调,要集成文、理、工等学科共同育人,否则思维基本要素的缺乏,会导致人才创造力的缺陷,甚至会造成人格和认知方面的缺陷。他曾诗意地表达,“一个人的成长至少要培养科技、人文、艺术三方面素养,只有这样人生的根基才更加稳固。科学只能解决科学的问题,科学以外需要一盏明灯,因为光速达不到的地方,通过艺术去到达”。
为加强健全的思维训练,钱旭红在华东师范大学着力推动“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建立了“金字塔”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创立了“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等系列课程,推动超学科思维的“创新创业”“首席技术官”训练和实践;华东师大正积极开展智能教育、音乐画、量子思维、老子思维、技术政治学、AI金融学、复杂社会学、超限制造等研究。在众多思维训练中,钱旭红认为简单而直接的切入口是量子思维和老子思维,因为两者差异而相容,且包含了卓越思维基因的四个单元。在诸多实践探索中,许多人注意到钱旭红的一些判断或布局具有前瞻性。对此,他本人将其解释为一种缘分,“我觉得自己的思路受到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量子规则所揭示的世界底层逻辑,二是老子学说所代表的人类终极智慧。”但他也笑着打趣道,自己因此被戏称为“量子老子”。
每一次人文学科的思想巨变,都为社会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浪潮。但任何创新都不会凭空发生,它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必须嵌入特定的社会科技发展和文化环境中。钱旭红对创新有着自己的理解,“真正的创新,包括人文创新,符合量子思维的‘多态叠加’和老子思维的‘三生万物’,都具有自发性和不确定性。原始创新不会按照人为预设的‘计划’产生,而是在多样竞争的极大包容中灵感涌现”。
“好的人文教育可以让人保有唤醒心中光明的力量,以度过未来岁月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黑暗。”钱旭红的观点直接指出了人文学科的价值:为智能时代提供深刻的洞见、温暖的情怀、审慎的智慧和面向未来的勇气。在他看来,这些是奠定人生幸福、人类永存的关键。
钱旭红对人文学科的思考,既沉静,也宽广。技术奔腾的时代,人文精神像一座古老的灯塔,时刻彰显“无用”之大用,提醒着我们为何而出发。在人类跋山涉水的行进中,期待有更多的智者,他们胸中宏大的人文情怀,可以点亮道路两旁的风景,让人类行走得不那么孤独。我们坚信,人文精神的星河将愈加璀璨,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直至永远。
来源:公众号光明社教育家 2025年10月28日发布
作者:王湘蓉 何妍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