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如何不吼不叫“拿捏”学生?试试“夹心饼干”批评法


批评是教师管理班级的常用方式,能够指出学生缺点、纠正不良行为,起到正面引导、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但实践中,不少批评效果未达预期,甚至引发师生对立,对此,笔者认为,问题多在“表达方式”而非内容上——有些老师性子急,不分场合方法,学生违纪便严厉斥责,虽能暂时震慑,却易疏离关系,遇倔强学生还可能引发反抗,陷入僵局。

其实,批评也有“艺术”,多年的管理经验让我体会到,“夹心饼干”批评法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技巧:以正面反馈包裹批评,外层是肯定鼓励,中间是待改进问题,最后以期待支持收尾。此法能弱化尖锐感,让学生在受尊重中接受建议,事半功倍。

“但是”换成“如果”,

让建议藏在期待里

许多老师批评时习惯先表扬再用“但是”转折——比如“你今天作业很认真,但是上课太爱说话了”。学生听到“但是”时,往往会怀疑前面的表扬只是批评的铺垫,甚至觉得“原来说我做得好都是假的,你只盯着我的错”。而“夹心饼干”批评法的第一层“饼干”,就是真诚的肯定;中间的“馅料”是具体的改进建议;最后再用鼓励和期待收尾,让学生感受到被信任的力量。

高三时,我班上有个学生小A,学习能力强、成绩不错,但课堂表现较差:自习时东张西望撩拨同学,偶尔趴在桌上打瞌睡,还总爱“抢答”——老师的问题刚说完,他就脱口而出,答案往往不准确,还打断了其他同学的思考。班主任多次好言提醒、当面批评甚至点名罚站,软硬兼施却效果不佳。

一次课后,我把他叫到走廊,先肯定他:“今天上课你注意力很集中,没有打瞌睡,这点比之前进步多了。”见他眼神有些惊讶,我接着说:“如果能把课堂问题多思考几秒再回答,你的答案一定会更精准,也能给其他同学留出思考空间——老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补了一句:“下次试试?老师等着看你的进步。”他红着脸点了点头。

第二天上课,我特意观察他:想打瞌睡时,我轻拍他的肩膀,他立刻坐直;想抢答时,我用眼神示意“再想想”,他果然忍住了——后来我特意给他机会,他的回答既准确又完整。

但其他老师反映,小A在他们课上依旧“老样子”。我再次把他叫到办公室:“你在我的课上能控制住自己,说明你有很强的自制力,这一点特别棒。”接着说:“如果在其他课上也能做到这一点,你一定会成为优秀学生之一 ——各科老师其实都很欣赏你的聪明,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方式告诉你。”

他委屈地说:“只有您会先表扬我,再慢慢说我的问题。其他老师要么狠狠骂我,要么直接否定我……您的方式让我觉得,您是真的希望我变好。”后来我与其他老师沟通,建议他们调整说话方式,多尝试“夹心饼干”式批评法。小A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但是”换成“如果”,本质是用“夹心”结构将批评转化为期待:先肯定价值,再指出方向,最后赋予信心。学生感受到的不是指责,而是“我被看见、被相信”,自然更愿意改变。

从自我批评开始,

用共情搭建沟通桥梁

“夹心饼干批评法”的核心是“尊重”——当学生犯错时,若先从自身找原因,既能体现同理心,也能让学生放下抵触,这其实是用“自我反思”作为第一层“饼干”,为批评铺垫温暖的底色。

一天课间,一米八的男生小B气呼呼地跑来找我请假,一开口就哭了——他是语文课代表,因高考复习压力大,语文作业总收不齐,被语文老师批评“不负责任”。他觉得委屈:自己明明花了很多时间协调,却不被理解,于是想“辞职”、回家。

了解情况后,我先对他说:“老师没先问清楚大家的作业压力就直接批评你,确实不公平,换作是我,肯定也会难过。”这句话让他瞬间放松了,眼泪也停了。我接着说:“你这段时间为收作业跑前跑后,老师都看在眼里,你的责任心没人否认。”然后才分析:“不过,作业收不齐时,或许可以提前跟老师反馈大家的困难,一起想办法,这样老师也能理解你的处境,对吗?”他点点头:“我当时光顾着着急,没想到可以这样做。”最后我鼓励他:“你愿意承担课代表的工作,本身就很有担当,老师相信你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协调这件事。”

后来我和语文老师沟通,语文老师主动找到小B:“老师那天太急躁了,没问清情况就批评你,是我的错。”接着说:“收作业是课代表的职责,下次遇到困难我们可以提前沟通,一起解决,好吗?”师生冰释前嫌。第二天,小B给我和语文老师各送了一个橙子:“谢谢你们愿意听我说。”

批评学生要讲究方式方法,对学生干部尤其如此。他们在工作中出纰漏时,先肯定付出,再坦诚“我作为老师,也有没考虑周全的地方”,然后指出问题,最后支持他“我们一起改进”。这种“夹心”式沟通,让批评变成了“共同解决问题”,学生自然愿意接受。

“命令”改为“询问”,

用参与感替代抵触感

命令式的批评往往带有“控制感”,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而“夹心饼干”批评法的另一层智慧是:用“询问”作为第一层“饼干”,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再用“协商”作为第二层“ 饼干”,让他们主动参与改进。

有一次上课,我讲了10分钟,学生小C还没有拿出书。我差点脱口而出:“磨磨蹭蹭,赶紧拿出来!”但话到嘴边改成了:“是不是找不到书了?需要老师帮忙吗?”他愣了一下,立刻拿出了书——后来他说,原本想故意抵触,但我的语气让他不好意思了。

高三下学期时间紧张,但总有学生课间打羽毛球,甚至不吃晚饭去打篮球。我之前总板着脸命令:“别打了,赶紧进教室!”“快去吃饭,不然罚站!” 学生虽然照做,内心却有不满,老师一走就又去打球了。

后来我换了方式:看到打球的学生,我走过去笑着说:“你们打球时活力满满,看得出来很热爱运动,这其实是好事。”然后问:“不过现在是饭点,不吃晚饭晚自习会饿;课间时间短,打球太投入容易迟到——咱们能不能商量下,找个更合适的时间打?”

学生们愣了一下,立刻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最后约定:每周六下午最后一节课作为“打球时间”。从此,课间和饭点打球的人明显减少了。

“命令”改为“询问”,本质是用“夹心”结构把“要你改”变成“我们一起想办法”:先肯定行为的合理动机,再指出具体问题,最后让学生参与决策。当学生觉得“这是我们自己定的规则”,自然更愿意遵守。

批评的目的从来不是让学生认错,而是让学生愿意变好。“夹心饼干”批评法的精髓,就是用“肯定”作为起点,用“建议”作为核心,用“期待”作为终点——就像阳光穿透云层,既照亮问题,也温暖人心。

 

来源:公众号光明社教育家 20251028发布

作者:邓熙蓉 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5-11-0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