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5个孩子,10年,实验结果出来了。
12月14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在北京用一组数据介绍了他们的发现:最初,这些贫困农村的孩子“各方面”都低于同一地区的城市同龄人——语言认知水平大致相当于后者的60%,记忆水平相当于后者的20%;3年后的测试显示,“他们在追赶”,追到了80%;到了2019年,他们在学习能力、认知发展、社会情感等方面,已与城市同龄人相差无几。其中年龄最大的孩子已经升入高中。
而从“起跑线”来看,这是处境极为不利的一些孩子:物质匮乏之外,54.47%是留守儿童、18.9%来自单亲家庭,比例都超过城市对照组孩子的3倍。“从这一角度来看,追赶效应更加明显。”卢迈说。
2009年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开始了公益性的试点项目——“山村幼儿园”,向处于学前教育空白区的偏远农村3-6岁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它同时是一个大型社会实验,追踪这些孩子的成长,研究教育如何帮助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据介绍,试点以来,“山村幼儿园”项目逐步扩大,覆盖了乐都区乡村总人口的92%,迄今有8705个孩子受益。目前,乐都区3-6岁儿童中就读于“山村幼儿园”的超过四分之一。他们多是家庭中第一代接受学前教育的成员。
10年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哈佛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参与完成了一份效果评估报告。他们将山村幼儿园儿童与上过县城公办幼儿园、没上过幼儿园的儿童等作了分组比较。
从学业表现来看,根据乐都区教育局提供的小学升初中考试成绩,不同学前教育背景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曾在县城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儿童整体学习成绩靠前,山村幼儿园儿童次之,均远远高于没上过幼儿园的同龄人。县城公办幼儿园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后来的学业成绩进入同龄人的前20%;在山村幼儿园儿童中,超过四分之一能够进入前20%;没上过幼儿园的儿童中,仅有4%能够进入前20%。
12月14日,在乐都试点十周年的汇报会上,海东市市长王林虎说,“山村幼儿园”填补了空白,带动了乐都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当地学前三年毛入学率已从2009年的48.2%提高到2019年的98.6%。这个项目甚至提升了当地义务教育的质量——它使贫困山区的孩子接受了较好的学前教育,开发了智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他们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参与评估的学者们,还在乐都区选择了1378名初中二年级学生,对他们的智力水平、心理弹性等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县城公办幼儿园走出的儿童智力水平最高,稍逊的是山村幼儿园儿童,二者都在全国同年龄段常模人群排位在50%以上,即中等智力水平。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排在25%以下,属于中下水平。在心理方面,虽然处境相对不利,但山村幼儿园走出的孩子心理健康状况是最好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县城幼儿园、乡镇幼儿园走出的孩子,其中“亲社会行为”得分居于首位。
卢迈感慨:“山村幼儿园给他们另外一个发展的前景,帮助他们有可能沿着社会的阶梯摆脱家庭的束缚向上流动。”
10年间,在乐都试点的基础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实施的“一村一园”计划,扩大到11个省级行政区的30个贫困县,惠及20万学龄前儿童。2018年,“一村一园”计划还成为获得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奖的第一个中国项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李伟认为,十年的社会实验,不仅极大改善了试点地区的儿童发展状况,而且展示出了可复制性和规模化发展前景。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到目前为止,基金会的儿童发展社会实验,就全国贫困地区而言,就贫困地区儿童总量而言,还只是点上的经验、点上的成绩。”李伟说,“要能够形成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政策,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大幅提升贫困地区儿童发展水平,还需加倍努力。”
他指出,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0至6岁儿童约200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口国家规模。这些儿童由于家庭贫困、抚养人教育水平低、公共服务不完善而缺乏适当的营养、必要的养育和教育机会,如果没有公共政策干预,他们成年后极可能因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如父辈一样再次陷入贫困,从而延续所谓贫困代际传递,“这是让人十分担忧和揪心的事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也指出,“一村一园”所服务的孩子,出自处境最不好的家庭。“如果说他们现在没有这个机会,10年以后、15年以后、20年以后,他们就是新的贫困人口”。
他建议,政府的财政资金要更多用于补短板,社会各界的公益力量也可以优先投到这一领域。“现在把这个事做了,他们会成为非常有用的、新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他们可以创造社会财富。如果你不做这个事的话,20年以后还得扶贫,那个时候要花更多的钱。”
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说,我国已明确了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方向。由于多种原因,学前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短缺,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73.1%,距离2020年达到80%的目标还差近7个百分点,仍要努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由于贫困地区农村的学前教育适龄儿童人数难以达到规模,“无利可图”,民办力量也缺乏在此类地区办园的动力,从而形成“政府缺位”与“市场缺位”叠加的情况。对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提出了“阳光起点计划”,计划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早教入户、学前入村”,目标之一是在目前3800多所“山村幼儿园”基础上,到2025年增加到两万所。
但在最早试点的乐都,形势又有了变化。“山村幼儿园”的数量和在园人数达到顶峰后,近几年出现了下降。据卢迈介绍,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源在逐渐减少。不过,他说:“我们的愿望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城里边的优质的公共服务,但是在这之前,农村基层的这些孩子,必须有人管,不能让他们就受困于留守、受困于单亲、受困于低收入。”
他还说,只要有这样的人群,“我们这项工作就值得再做下去”。
12月14日,中国这个儿童发展社会实验发布的种种数据,让应邀到场的加拿大驻华大使、麦肯锡公司原全球总裁鲍达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他本人长在乌干达的农村,个人成长也得益于当地的早期教育。他说:“儿童早期发展方面的投资是所有投资类别里面最具有社会性价值的,投资效率也是最高的。”
迄今,志愿者李胜年已经在乐都区“山村幼儿园”服务了9年。他服务的孩子中,有的最初性格孤僻、怕生,有的暴躁、独断,这让他逐渐意识到,他们来自一个个特殊的家庭,有人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外出打工的父母。他致力于帮助他们走向开朗、自信。“我觉得我有责任留下来,在背后推他们一把。”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