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把自己当作方法,把学生当作老师


“我梦想,故世界像我梦想的那样存在。”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对于梦想的描述,道出了寻梦、逐梦的生命成长之路。而梦想之于教育,正如活水之于生命,赋予师生生命成长的力量。10余年间,广东省佛山市民乐小学从一所“待撤并”的乡村薄弱学校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学校,他们的醒狮队多次登上央视。正是因为相信梦想的力量,每一个教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会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有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师生共同成就了彼此的发展。

12年前,我背着行囊、提着两摞书去向那个我从未踏足过的乡村小学。那个时候的我对教育满怀憧憬。可走进学校那一刻,眼前的景象令我十分意外:老旧、低矮的教学楼,色彩斑驳的墙体,学生跑起步来“烟尘滚滚”的煤渣跑道——这一幕给刚从香港回来的我形成了不小的冲击,这跟我设想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可能会后悔的决定。

那天上完课,我背着行囊准备离开,忽然几双小手一把拽住了我。只见几个学生仰着头轻声问我:“周老师,您明天还来吗?”我从未见过那样的眼神,他们一下子触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神经,突然之间我觉得他们很需要我。于是我蹲下来告诉他们:“我肯定会来,因为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

走出操场,我看着孩子恣意奔跑,笑脸如花。我告诉自己:留下来,尽自己所能托起他们的梦想。

我和民乐小学的故事从这一天正式开始,那时我满腔热血、青涩懵懂。

把自己当作方法、把学生当作老师,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从一个个问题中寻找路径,从一个个学生身上寻找答案,是我和团队这些年来最大的收获。

从近处取材,自乡土生长

在一次和学生的聊天中,我问:“你家是哪儿的?”有学生反问:“家?老师你问的是哪个家?”“你有很多家吗?”“对啊,广西、福建、广州、佛山都有我的家。”民乐小学75%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常年跟着爸妈随迁就读,过着“四处漂泊”的日子。他们超越同龄人的“懂事”常常令我感动又心痛,我总能在他们眼中看到充满渴望但缺乏归属感的眼神,他们像是一群迁徙的鸿雁,希望能在路途中找到一片有丰美水草、避风乔木的芳洲。

直到有一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乡土文化。乡土文化不时尚、不讨巧,但这恰恰是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佛山著名人士黄飞鸿的人文形象对孩子有很强的吸引力,而鸿雁的形象天然距离孩子的心灵很近。于是黄飞鸿的家国大爱与鸿雁远飞的梦想坚毅成了大家的一种集体潜意识。我们想把学生心中这些内隐的东西唤醒。

到底要以何种形式来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让他们拥有昂扬向上的生命状态?

我们从黄飞鸿醒狮文化入手,将醒狮技艺与音乐舞蹈融合,借助唱、跳、舞、武、演奏、绘画等形式,创编富有童真童趣的音乐舞蹈作品。如以南狮、武术的技艺呈现为载体,融合音乐、舞蹈、合唱、话剧等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舞台艺术教育剧作《武动佛山》《武者传道》《飞鸿赋》《狮道》《鸿鹄芳洲》《佛宝闹狮》等;如以岭南传统人文、历史、民俗为载体的本土童谣《佛山大头佛》《南狮》等。

这种融音体美于一体的乡土节目,一登台便焕发出极致的魅力。过去10年,学生每年一个原创舞剧,一年一首原创音乐。从村里的大棚到区镇的舞台,从央视春晚到受外交部邀请进行官方交流,学生在一个个作品中传递出自己的梦想、乡土情怀以及家国大爱。

我们深知,要想理解这个世界,概念和在地实践缺一不可。只有从具体的生存状态出发,教育实践才能连接真实生活,让那些飘着的概念落地生根。于是,“面向人人,人人出彩”就成了我们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一系列乡土课程应运而生。

找到自己的成长潜能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民乐小学实施以体艺课程撬动学校全方位发展的战略,秉持“以体树人,以美化人,人人出彩”的办学理念,开发了“3模块9项”课程资源群,建构了“3+1+N”体艺校本课程体系:优质落实少儿狮艺、童画与扎作、器乐与合唱3门体艺校本课程,深化发展1项体艺特长,常态实施N项体艺课外活动。

体艺课程通过“六个一”来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每日一常态活动课、每天一小时体艺特长生课程、每周一舞台展示活动、每月一主题竞赛、每季度一体艺节,确保常态化的课程实施,提升体艺课程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必修和选修课程,贯通从“鸿雏”“鸿鹄”到“飞鸿”三学段的课程进阶梯度。

借助课程,孩子们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在每天一小时社团活动、每周一舞台展示活动、每月一主题竞赛、每年一典礼成长分享会中,不断发现自身的潜能,不断增强自信和勇气。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40分钟体育大课间,落实南狮武术、篮球全员学习;每周各一节书法国画和乐器课,落实每天午间静心练笔,每天下午暮韵器乐吹奏;拓展九大体育艺术学生社团群,举办五大文化节。

课程的“成果”往往出乎大家的意料,我们不仅看到一幅幅描述体育项目的硬笔书法和水彩画,还有一个个计算人体心率和操场周长的数学题;不仅看到一个个说弹唱跳的活泼孩子,还看到一个个出口成章的超级演说家;这里不仅有一年四季的艺术展览,还举办了CBA、NBA般的“全明星周末赛”。各种体育艺术文化主题活动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鼓舞参与者的精神,加强师生的凝聚力,深化体艺特色的影响力,让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成长潜能和梦想,在逐梦中成长。

通过体育艺术课程,我们让原初的“乡土课程”理念转化成了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活水源泉。在这样的特色课程和文化生态浸润下,学生从漂泊的旅客变成了诗意栖居的民乐主人。

学生的想法是办学的锦囊

当校长后,工作再忙,我最喜欢的还是跟学生一起吃饭聊天,这些年聊得最多的话题是“假如让你当校长,你想改变什么”。

一次,二年级学生周丽梅跟我说:“校长,学校的绿化太少啦,我想在校园里添上一面绿化墙”。这位小小周校长的想法打动了我,我蹲下来邀请她:“我也很喜欢有花有树的地方。这样,你带着你的小组成员在校园里转一转,看看是否有合适种植的地方。”下午,周丽梅就带着她的团队跑到我办公室开了“项目论证会”,他们要给学校一面光秃秃的墙壁穿上一件“新衣服”。

来年的开学第一课,我讲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然后邀请周丽梅团队上台。由他们为这一面“萌芽墙”种上第一株丰美的“水草”。

而后,校园的景观中又有了学生陈济南提出的“济南椅”、学生万均提出的小飞鸿杂货铺、学生海琪的一亩方园、佳俊的校园篮球机、二年级的梦想天空、三年级的攀登者……这一片“芳洲”自此生机盎然、蓬勃生长。

还记得一次校际毽球冠亚军争夺赛,在场上比分胶着的关键时刻我校得了分,我校学生陈燕欢举手示意裁判:“这个球不算,因为对方的鞋带开了。”这一幕给了我很大触动。回校后,我在“国旗下课程”中与全校师生分享了这件事:陈燕欢同学在一场比赛中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运动精神。课间,陈燕欢专门跑到我办公室来问我:“校长,如果我们没有拿到冠军,您还会表扬我吗?”我说:“你自己怎么看这个问题?”他说,他认为自己没有错。我告诉他我也这么认为,因为输赢只是一时的,公平、公正、友谊、品格才是永恒的。

学生的想法一次次变成了学校的教育实践。一块赋予梦想力量的鹅卵石,一个大家笑着笑着又哭了的毕业典礼,一个至少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拿到一张奖状的成长礼,一场“一个都不能少”的班级展示,一项“我给伙伴派雪糕卷”的影响力教育,一系列四季更替的“小飞鸿五育融合花会”……一次次教育实践探索与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构筑了鸿雁远飞途中诗意栖息的芳洲。

照耀到天才头上的那一束光

民乐小学的故事就像一粒粒种子,不断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似乎在探索着一种新的乡村教育的样态。此时,我们开始思考:走这条路,我们能抵达理想教育的远山吗?

有人说,乡村从不缺乏天才,缺的是照耀到天才头上的那一束光。这一束光,在教室,在操场,在舞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它无处不在。

去年教师节,我们策划了一个活动,给每个学生派发5枚点赞印章,请学生贴在自己最喜欢的5位老师身上。举办这个活动的初衷是想让学生向老师表达喜爱之情,也让教师感受职业价值感和获得感。不过,我有点顾虑:平时不是很受欢迎的教师怎么办呢?活动刚开始没多久,教师在微信群里晒出如潮的好评打消了我的顾虑。

我也希望学生能给我贴上点赞印章。每年的教师节当天中午,我都会跟退休教师一起吃饭,那天回到学校时已经上课了。我坐在办公室不能安心工作,琢磨着要是没有人给我贴点赞印章怎么办,那我可能会成为最失落的人。终于下课了,一个学生跑进办公室说:“校长你回来了?我给你贴一个。”后面的学生像一窝蜂般地涌过来,给我身上贴满了点赞印章。有教师还悄悄告诉我,好多学生一上午都在问:“周校长呢,周校长去哪儿了,他什么时候回来?

我想,成年人都渴望被看见,更何况这么小的孩子?让每一个学生被看见是教育者的责任,而这个“看见”就是那一束光,是唤醒孩子生命力的本源。

守护这束永恒之光,把自己当作方法,让生命成就生命,就是我们脚下的路,也是我们不变的使命。

在这所乡村小学,我们常怀一种“实践主义精神”——不一定去建构宏大愿景,更多要以蓬勃的情感和深刻的理性去解决一件件具体而微观的事,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才是与我们教育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

在这10年的课改旅途中,我们经历了“入宝山而空手回”的沮丧,经历了“反复建构而功败垂成”的煎熬,也经历了用时间来堆砌教研深度、把一个个薄弱学科升级成优质学科的喜悦;我们尽可能地讲清楚一个事实,并深入事情的内部,而不仅仅是做出一个姿态,表明一种立场;在思想与实践之间来回摆渡,真实建设和改变周围的小生态和小世界,去润泽学生的大生态和大世界。

有人曾说过,人年轻的时候要做一些“对”且“酷”的事,去逐步建立自己的思考。我们团队一直把直接观察与思考作为方法,变成孵化器,相互激发,建立内在的思考,调动起身边每个人新的思想和行动。

人类学家项飙说:“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整个世界,而是改变生活的每一天。”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许多的乡村教育人,他们躬身入局,穷其一生或许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们正在用一种“在地实践”的精神净化并绿化着教育的“荒山大漠”,而一座座青山和绿洲正在他们脚下蔓延,连成一片。

我感恩在如此青涩的年纪在民乐小学遇到的每一个人,是他们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梦想火花。这份被点燃的梦想火花,带给我更多力量去点燃身边每一个人的梦想,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作者:周少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民乐小学校长)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网站  2023-02-08发布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3-03-10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